商为艾侯地,艾,诸侯国,辖今永修、武宁、修水、铜鼓、靖安、安义县等地,治地今之修水县龙岗坪;春秋、战国时诸国争雄,艾侯国被改为艾邑,先后属吴、越、楚管辖。
秦仍为艾邑,属九江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封英布为淮南王,辖九江、庐山、衡山、豫章郡之地,艾属豫章郡。
景帝三年(前154),析艾设海昏县,属海昏县地,县治今永修县吴城镇。
东汉建安四年(199),孙权析海昏设西安县,县治今武宁石渡乡新峰村西安里,建县此始。
晋太康元年(280),西安县更名豫章县。
南朝陈永定三年(559),于豫章县设豫宁郡,属江州。
隋开皇九年(589)撤豫宁郡,永修、豫章、艾、新吴县并入建昌县。
唐长安四年(704),析建昌县设武宁县。
景云元年(710),复称豫宁县,县治迁甘罗村(今武宁县石渡乡新华村),俗称新县。
宝庆元年(762),避唐代宗李豫讳,仍称武宁县,此后县名迄今未变。
唐代县域辽阔,旧志载“武宁向属巨邑,编乡二十”。
贞元十六年(800),观察使李巽为免除邑人赋税劳役之苦,奏分武宁西八乡(今修水、铜鼓地域)设分宁县。
南唐升元元年(937),县域朱家山以南至铁门槛一部分划入靖安县。
至此,县域基本固定,为九乡五十四都。
南宋隆兴元年(1163),属隆兴总管府。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于武宁县设宁州,辖武宁、分宁二县;大德三年(1301),分宁为宁州,武宁县直隶隆兴路。
明、清时,武宁县属南昌府,辖九乡五十四都;清改都为里,辖九乡三坊五十四里;九乡为安乐、升仁、北乡、年丰、顺义、上南、下南、江阴、长乐乡。
1912年,属浔阳道;192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境内北部山区的泉口、横路、大洞、温汤、南岳、东林、船滩等乡村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区根据地面积601.6平方千米,占境内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属中央苏区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道委;1930年,改乡为区,下设保甲,辖5区290保;1934年,因土地革命战争失败,苏区根据地解体;1942年,属江西省第九行政区,专署驻武宁县(1949年移驻九江县)。
1949年5月30日县境解放。
9月20日,武宁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九江分区行政公署,辖7个区。
1950年2月,辖10个区、124个乡。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撤销区、乡建置,乡社合一,共辖16个人民公社、5个垦殖场、1个镇。
1961年10月,恢复区建制,辖8个区、50个人民公社、2个垦殖场、1个县直属人民公社。
1968年6月,武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8年10月,撤销区建制,原54个公社、场合并为24个人民公社、场,分辖220个生产大队。
1970年8月,因兴建柘林水库工程,县城迁至南市岭。
1978年2月,辖22个人民公社、1个茶场、1个镇。
1981年3月,撤销武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武宁县人民政府,隶属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