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江西省 > 宜春市 > 铜鼓县 > 永宁镇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永宁镇文化旅游景点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一营营部旧址(奎光书院旧址)

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永宁镇城南路15号。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总面积690平方米。200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奎光书院,为铜鼓客籍人周玉衡所创办,是在奎光堂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奎光堂自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就已集资筹办,至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盂冬月转为书院,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废科举办学堂,改作了“奎光高等小学”。大革命时期,这里成为点燃铜鼓革命烽火的策源地,进步的知识分子陈葆元、李秀等,当学生时,就领导了几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后来,又在此当教员,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发展中共党员,于1925年冬创立了宜春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铜鼓支部。1927年8月,一支我党领导的革命武

秋收起义部队新兵训练处旧址(武曲宫)

武曲宫——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新兵训练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新兵训练处旧址——武曲宫位于铜鼓县永宁镇江头村屏风组境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土木结构,整体建筑分前、中、后三栋。前栋之间有一大演武场地。现存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武曲宫与奎光书院曾是铜鼓客籍数十姓捐资创建的培育文武人才的两处孪生教育场所。武曲宫是习武之地,即铜鼓历史上唯一的也是最早的演武馆。清代铜鼓客家的5名武进士和50多名武举人都是经此习武而登科举。这里同时设社学“重光堂”。民国六年起,铜鼓客家人又在此创办了“聚奎女子乙种职业学校”,开了女子职业教育之先河。1927年,毛泽东亲临铜鼓领导秋收起义期间,武曲宫是起义部队屯兵之寺,并在此创办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新兵训练处”。

抗战防空洞遗址

抗战防空洞遗址位于铜鼓县永宁镇剑石路中仓街北侧红砂岩山脚底部,共有4组防空洞。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铜鼓县城轰炸有三次,分别是1939年9月20日、1939年10月,1941年3月17日,其中1939年9月20日的轰炸,日军投下的-导致躲进城中石洞内的39人全被闷死,无一生还。日军惨绝人寰的轰炸造成铜鼓县城中仓街建筑大部被毁,人员、财物遭受重大损失。新发现的4组防空洞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实证,是铜鼓人民抗击日军侵略的战备设施,遗址保存完整,是我县不可多得的抗战文物,是对社会大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

铜鼓温氏宗祠

温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永宁镇顺化村皂角组。该祠堂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1年-公元1783年),坐南朝北,土木结构,三进两天井,占地面积852平方米,现存上、中、下厅和左右厢房共十余间、门楼一栋、花岗岩旗杆石三对。该祠堂最具代表性人物:温必来(名:东升,号:紫垣),光绪戊子科武举,己丑科武进士;先后任清两广督标武进士营守备加四级、广东北海镇钦州营参将(二品衔)。整栋建筑规模宏大,雕梁画栋,工艺精美,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兴源马家窑址

兴源马家窑址位于铜鼓县永宁镇兴源村,年代为宋至元。2023年12月,被公布为宜春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窑址四周边界为基准,东、南、西、北各至20米处。

永宁桥

永宁桥位于铜鼓县永宁镇老街,年代为清雍正甲寅年。2023年12月,被公布为宜春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古桥基脚为基准,东、南、西、北各至10米处。

卢峙翁祠

卢峙翁祠位于永宁镇西湖村,类别为古建筑。为铜鼓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祠堂四周墙基为基准,东至1.5米处、南至4米处、西至15米处、北至10米处。

秋收起义部队招募员追悼大会旧址

秋收起义部队招募员追悼大会旧址位于永宁镇剑石路,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铜鼓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旧址四周墙基为基准,东、南、西、北各至10米处。

丰田战斗遗址

丰田战斗遗址位于永宁镇丰田村,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铜鼓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遗址四周边界为基准,东、南、西、北各至20米处。

红十六军驻军旧址

红十六军驻军旧址位于铜鼓县永宁镇丰田村,年代为1929年。2023年12月,被公布为宜春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旧址墙基为基准,东、南、西、北各至10米处。

闂佸搫鍟幊蹇涙偉閸洖绠规繝濠傛噹閸嬶拷
返回电脑版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缂備緡鍣Λ绋婵犮垼顔愰幏锟�13001937闂佸憡鐟遍幏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