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仙岩位于会昌县筠门岭境内,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赣南最典型的丹霞地貌。相传这里是“八仙”之一的汉钟离-成仙的地方,因此景区内除了千奇百怪的丹霞石景,还能看到一些和八仙文化相关的景观,通过雕塑了解相关传说故事。景区内游玩以步行为主,山中几处较为难走的关隘,有点探险的感觉。过两块大石头合在一起的合掌门,便正式开始了汉仙岩的游览。这个门非常窄,仅容一个人小心翼翼的爬行。后面是一块天井似的空地,石壁上有许多题刻,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天祥题的“天子万年”。后面的游程中,鹞子翻身最为惊险,而走过一线天就是一处垭口,左边是通往山顶的路。山上有一座庙宇,据说烧香许愿很灵。属省级风景区,会昌汉仙岩座落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因相传八仙之一汉钟离在此得道成
羊角水堡 位于江西省东南部的会昌县 筠门岭镇(距县城56公里,东毗福建,南临广东,扼闽粤赣三省咽喉,为交通要冲)羊角堡村。该村距筠门岭10多公里,处湘水上游,紧邻省级风景名胜汉仙岩。 羊角水城堡,汉仙岩脚下的湘江绕城堡而过,宛如一只羊角,城堡则依着羊角水而筑。这是赣南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村落,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因为扼湘江守会昌,自古以来便是兵家重地。 在江西南部与粤、闽边界线上有数百条大大小小的道路彼此相通,延伸着客家人迁徙的脚步。赣南客家古村(镇)甚多,其历史成因诸多,大多数古村(镇)因道路处于关隘或要汇之处而形成,部分因为军事、商业、围屋因素形成。 府志载:“会昌羊角水,扼闽广之冲,为南赣咽喉重地”,作为江西东南通往闽粤的水陆交通要
汉仙湖水利风景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大坝以上库区狭长,曲径通幽,有十里画廊之美称。景区植被覆盖率高,是天然氧吧,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较好。景区人文积淀深厚,传说是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得道之处。景区处地筠门岭镇是赣南历史文化名镇,客家文化极具特色。景观特色汉仙湖水利风景区被正式批准为第十批国家水利风景区。汉仙湖水利风景区坐落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会昌县南部的筠门岭镇,依托的水利工程是羊子岩水库,羊子岩水库建成于1991年,水库总库容675万立方米,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型水利枢纽工程。汉仙湖水利风景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内山环水绕,奇峰夹岸、青山幽幽、碧水清清,景色瑰丽,具有清、秀、幽、险、奇、趣的特点,是
汉仙岩摩崖石刻(汉仙岩”、“壁立万仞”、“天子万年”、“渐入佳境”、“汉钟离得道处”“仙人奕乐”、“月窟”、“天台”、“问天台”、“鞠躬门”、“和掌门”、“狮”、“龟”等),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粤赣军区医院旧址,1931年上半年,在会昌县筠门岭芙蓉寨建立了红三十五军(10月改编为红独立三师)后方医院。由于当时筠门岭局势不稳定,1932年7月,医院迁驻会昌山的半山寺。1933年4月成立粤赣军区后,改为粤赣军区医院。医院开设有内科、外科和手术室,能治疗除动大手术外的伤病员。医院设备简陋,当时药品缺乏,西药很少,多用中草药治疗,如当时患“打摆子”(疟疾),拉痢的较多,就用车前草、凤尾草、羊啼草等煎水治疗。西药有:-、红药水、碘酒、石灰酸、灰锰养、硼酸粉、凡士林(大多用猪油代替),纱布和棉花大都用白布和棉被的棉花消毒代替。医院建立后,毛泽东、-等领导和会昌人民对粤赣军区医院给予了关心和大力支持。毛泽东在会昌期间,把群众送给他滋补身
曾氏北岸祠位于会昌县筠门岭镇楠木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为会昌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南方瓦檐滴水外8米、西南方瓦檐滴水外5米、西北方瓦檐滴水外10米、东北瓦檐滴水外5米以内。
老门岭石门楼位于会昌县筠门岭镇门岭村老门岭朱屋,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为会昌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石门楼与围墙。
盘古山山门位于会昌县筠门岭镇民范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为会昌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石门与周围10米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