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肃祠,在宜兴市宜城镇东珠巷东端,是为祭祀明末兵部尚书、抗清名将卢象升而建。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卢象升(1600—1639),字建斗,号九台,宜兴茗岭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大名知府、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左佥都御史、兵部侍郎兼湖广巡抚、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三赐尚方宝剑。象升虽文士,但善骑射,娴战略,能治军。将兵平叛,屡立战功,任内力主抗清,反对议和。崇祯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在与清兵交战中,牺牲于河北巨鹿蒿水桥。崇祯十二年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赐祭葬,世袭锦衣卫千户。南明福王时追赠忠烈。忠肃祠原称卢公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钦赐卢象升
忠肃祠,在宜兴市宜城镇东珠巷东端,是为祭祀明末兵部尚书、抗清名将卢象升而建。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卢象升(1600—1639),字建斗,号九台,宜兴茗岭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大名知府、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左佥都御史、兵部侍郎兼湖广巡抚、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三赐尚方宝剑。象升虽文士,但善骑射,娴战略,能治军。将兵平叛,屡立战功,任内力主抗清,反对议和。崇祯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在与清兵交战中,牺牲于河北巨鹿蒿水桥。崇祯十二年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赐祭葬,世袭锦衣卫千户。南明福王时追赠忠烈。忠肃祠原称卢公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钦赐卢象升
洑溪徐氏宗祠又称徐大宗祠,是明代首辅徐溥的家族祠堂,位于宜兴宜城街道溪隐路200号。徐溥,字时用,号谦斋,宜兴溪隐村人,8岁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试一甲第2名,授翰林院编修,天顺、成化、弘治年间,历任国史总裁、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辅,弘治十一年(1498)进华盖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卒后赠太师,谥文靖。在徐大宗祠的第三进正厅,存放着徐溥的画像,据了解这幅画像的年份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期以前。这幅画像是我们整个徐大宗祠的镇馆之宝,它是由徐氏的嫡系子孙捐赠给我们宜兴文管会,在去年。首先它是明代的朝服的画像,穿着大装朝服,这个朝服就是我们所说的蟒袍,重要的一点他都有配饰佩玉。整座徐氏宗祠坐
瀛园原名行园,坐落在宜兴城内南大街城隍庙左侧。瀛园是一座小巧玲珑、具有江南特色、全城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典园林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取西晋文学家潘岳《秋兴赋》中“体以行和”之义,故取名“行园”。该园总面积达203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63平方米,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庭园虽小,但颇具江南园林特色。该园原是谢庭扬的私人住宅,部分是储振的“竹荫轩”旧址,后遭兵毁。邑人买谢、储两姓旧宅,辟为城隍庙花园,取“瀛洲仙境”之意,改名“瀛园”,疏池叠石,池仿西氿之形,含蓄有韵致。进大门是一条紫藤架走道,园正中是荷池,池北面有腊梅,香气馥郁,是一株少有的名贵花木。后为一座高墙月洞门,门后一天井,中间一座壮丽宏伟的“行和厅”,面宽三间,10.85米
宜兴宜园筹建于2003年初,建成于2004年10月。是一个以小桥流水为基调、古典形式的现代江南园林,是团氿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园分东、中、西三大区,建有各式古典亭、台、楼、榭和古桥、三大区分别采用地产湖石、黄石、卵石造景,共建成柳堤春晓、荆溪揽胜、碧叶红英、玉崖飞瀑、云溪楼、竹林茶吧、涌泉石矶、知渔榭、渔乐广场、八卦生肖广场、滨湖景廊、松山劝学廊、五龙戏珠、翠湖泛舟等32个主要景点。园内绿化全部按照国家生态园林要求建设,充分采集了地方特色的花草苗木,并择优引进珍惜名贵苗木300多种,使宜园成为一个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四季飘香的宜人乐园。全园配置了齐备的亮化设施,一到夜晚华灯竞放,亭台楼榭倒映水中,流光溢彩,美不胜收。遍布全园的音
徐义庄祠(阁老厅),在宜兴市宜城镇茶东新村内。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阁老厅为宜兴著名历史人物徐溥的宅第,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厅内所藏的明刻“楚颂碑”等刻石亦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兴溪隐村人。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成化二十三年(1487)授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其后历任户部、吏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为首辅。徐溥为官较久,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帝,有“四朝元老”之称。阁老厅建于明弘治年间,是徐溥告老回乡后建的宅第。因徐溥入阁为相12年,也称徐阁老,故乡里
徐大宗祠,在宜兴市宜城镇溪隐村,是明代徐溥的家族祠堂,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城镇溪隐村人,8岁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试一甲第2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天顺、成化、弘治年间,历任国史总裁、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辅,弘治十一年(1498)进华盖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卒后赠太师,谥文靖,著有《谦斋文集》四卷,《文靖疏稿》二卷。徐大宗祠座北朝南,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原有建筑五进,现仅存二、三两进,通面宽17.65米,进深33.17米。第二进面宽3间17.65米,进深8架11.05米,硬山顶,阳山石圆柱,其
太平天国王府坐南朝北位于宜兴通真观巷人民路口,原为朱峻明私宅,嘉庆十九年卖归史姓。太平天国期间,史氏举家避居乡间,四年后回城发现其宅完好无损,且装修一新。他们马上雇人抱去了大厅屏门上百姓家不该有的青狮白象浮雕,并将其他壁画用石灰涂抹起来。1955年,宜城教师朱声媛向上级反映史纪寿住宅有太平天国壁画,省文管会当即派人进行多次考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终于认定。1982年,宜兴太平天国王府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王府是太平军进驻宜兴时辅王杨辅清的府第和忠王李秀成的行辕,王府原有四进,东侧有狭弄直通后院,整体坐南朝北,面宽二十三米,进深五十二米,第四进为转盘楼,民国二年失火被烧。第一进大门内有屏门四扇,上绘一轮红日下的鲤鱼跳龙门彩图。
补庐,在宜兴市宜城街道光荣西路。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补庐建于民国初年,原为宜兴县中共早期领导人史曜宾的私宅,后成为中共宜兴早期党组织的成立地和秋收暴-动-的指挥所。建筑面北座南,二层楼,硬山顶,面阔五间17.50米,进深六架5.10米。大门上方砖雕门额,阳刻“补庐”两字。1927年春,北伐军进驻宜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不久,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忙于镇压工人运动,无暇顾及农村,中共江苏省委遂于1927年4月派党员潘梓年、李旸谷等自上海回到宜兴。4月20日,他们与原在宜兴的史曜宾、安乃康、吴日信、汪明苏、汪子柔等7人于“补庐”内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5月初,经省委批准,改小组为中共宜兴特别支部,指
吴仕楠木厅,原址在宜兴市宜城镇白果巷,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吴仕楠木厅建于明正德年间,为邑人吴仕的私宅。吴仕,字克学,号颐山。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山西、福建、广西、河南四省提学副使,四川布政司参政等职。著有《颐山诗稿》十卷。楠木厅面北座南,北临西庙巷,南接白果巷,共有建筑三进。其中第一进于抗日战争中被焚。第二进为朱萼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其东侧建有“太朴楼”,厅上悬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眄柯阁”匾额(现匾收藏于宜兴市文管会)。第三进面阔四间,进深七檩,硬山顶,其柱、梁、枋、椽等均系楠木结构。1994年因市政建设之需,楠木厅被移至氿滨公园内保护。移建后的楠木厅仅保存了原建筑的第
东仓桥,位于宜城街道东风巷(旧称“东域里”),横跨于旧城河上,1985年1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仓桥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由县尉赵汝迈发起兴建。明代重建,清咸丰年间重修,抗日战争期间又遭日寇破坏,抗战胜利后才修复。1997年宜兴市人民政府又对桥面、护拦等进行了整修。东仓桥系单孔石拱桥,主体建筑仍为明代风格,由花岗石、青石混合构筑,桥长30米,顶宽3.60米,堍宽4.70米,桥栏高0.75米。东西向(南偏西28°)。净跨8.30米,矢高5.50米。南坡台阶28级,北坡34级,其中12级台阶在1997年旧城改造中被拆除,现改为水泥台阶。坡度1
宜兴文昌阁原位于江苏省无锡宜兴市宜城街道通贞观东路今文化广场处,始建于明初,原为道观通贞观的一部分,同时用于科举考试试场和文人雅集之地,万历十二年(1584)重建,清顺治时重修。原建筑由大殿、东西廊庑、砚池和花园等组成,东院大殿面阔三间,两侧耳房各一间,进深十三檩,硬山顶,殿前有青石垒砌的月台,院内有上置单孔小石拱桥的长方形砚池及桂柏数株,东西廊庑原各九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改建,西院花园内有人工堆筑的土山与小亭。1998年因旧城改造而移建大殿至城西氿滨公园内,并重建大门一间与东西厢房各三间,现阁内陈列有“荆邑千秋、人杰文昌——科举和宜兴状元宰相史料展”1。
亦园,俗称“公花园”,位于宜兴市宜城街道公园路1号。亦园,俗称“公花园”,相传原为明代宰相周延儒的后花园,民国时重新修葺并辟为公园。园南北长85米,东西宽60米。园北侧为人工堆筑的小山,山顶有六角形亭一座,名 “五鹤亭”,直径6米。站在亭边,可纵览铜峰叠翠的景色和浩瀚西氿的风光。园南侧为荷花池,池中央有九曲桥亭一座,池四周围以青石雕花栏柱,为原文庙旧物。亦园内古木参天,名花竞妍,并新建有徐悲鸿纪念馆、尹瘦石艺术馆、美术馆等场馆,是人们游憩休闲的好地方
公立宜兴中学门楼,在宜兴市宜城街道人民南路江苏省宜兴中学内。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立宜兴中学门楼建于1925年,由旅宦士绅沙彦楷、任凤道、贾士毅等筹资建造,是宜兴尚存的少有的典型的民国建筑。建筑坐东朝西(西偏北20°),为三开间两层小楼,面宽11.37米,进深8.10米。现地面与内部设计已改动。
周处及其家族墓,位于宜兴市宜城镇周墓墩。1953年和1976年南京博物院发掘了其中的6座墓。周处(242~297),字子隐,义兴阳羡(今宜兴)人。西晋名将,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将军。在西征羌人战役中战死于六陌(今陕西乾县),追赠平西将军。周氏是三国东吴至西晋时期江南著名的大门阀士族,自周处的祖父周宾始著,经周鲂、周处至周玘、周札,“一门五侯”,“四世显著”。墓地是一处南北向隆起的坟丘,占地5.7万平方米。6座墓南北排成一列,根据诸墓位置、结构形制及墓砖文字,可确定1号墓为西晋元康七年(297)周处墓,2号墓为周处子周札墓,3号墓亦为周处子周靖墓,4号墓为西晋永宁二年(302)周处父周鲂墓,5号墓为周处子周玘墓,6号墓为周鲂父周宾
谢桥,在宜兴市宜城镇谢桥村。1996年11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西晋时阳羡恶少周处弃恶从善,入南山杀虎凯旋,百姓在此桥迎候,感谢其为民除害,因名此桥为“谢桥”。现存石桥系1921年重建。谢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向,南侧有石阶15级,北侧为13级,青石与花岗石混砌。桥长15.15米,中宽3.50米,南堍宽4.50米,北堍宽4.40米。桥孔净跨4.50米,矢高2.2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