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位于宜兴市丁山北路,该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业性陶瓷博物馆,前身是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陈列室和宜兴陶瓷陈列馆,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馆区20000多平方米,展馆3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我国规模和影响较大的陶瓷博物馆,并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和灿烂的陶瓷文化,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藏品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反映,从新石器时期中期至今的7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陶瓷是宜兴引以为豪的生命赞歌,无数的能工巧匠孕育了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汉代的陶器、两晋的青瓷、宋明的均陶和明清的紫砂,以及当代的彩釉陶、美术陶、精陶等品种,展示了宜兴的风采和凸现了陶都的地位,新中国建立以来,它始终是宜兴对外宣传的“窗口”和走向世界的“名片
蜀山原名独山,宋熙宁六年(1073年),大学士苏东坡来宜兴游历,见一山兀立,风景秀丽,问其名,言为“独山”。苏子赞美说:“此山似蜀”,后人为纪念苏东坡遂改独山为蜀山。蜀山古南街地处蜀山西麓,东接东坡书院,西濒蠡河,北通蜀山大桥,是明清以来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的集散地,江苏省第一批被列为保护对象的古建筑街区。近现代的诸多制陶名家的原居地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古南街,因此古南街又被誉为紫砂的发祥地。蜀山古南街曾是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古街前店后坊,营销紫砂壶、盆、瓶、碗、罐等,“百甄哀玉家家响,青烟处处画溪烟”,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紫砂生产的热闹繁忙之景。古南街上店铺门类齐全,至抗战期间,蜀山街上有各类商铺近200家,家旁边的山上是龙窑窑场
福源禅寺隐于宜兴东南第一峰大潮山之松竹中,距市址约五十里,始建于宋景定间。元末毁于兵灭。明洪武初年,雪庵净禅师顾瞻遗址。悯兹废坠,罄捐衣钵之资及众裒施,鼎建一新。永乐年间,太宗文皇帝钦取雪庵净禅师赴京校勘经典,殿堂廊庑渐废。正统年间,其徒道性恐其久颓,而毁先业及隳教基,乃重修殿堂。正统十二年,令其徒智贤具奏准将已废福源寺旧额,移于大潮山重镇山门。景泰四年,太子太傅渔隐府君,爱其山水清胜,作生圹于兹,工既告毕,乃市材召工为重修之,延僧明琛为主持,明琛復募资续建,以广其宇之未补,并特上京师求记。时四朝元老,当朝宰相,徐溥撰有《重修福源禅寺记》。朝廷敕赐藏经一部,建阁供奉,赠田百余亩,高阳郡置古井一口,现尚存。明末颓芜。清顺治七年,僧行楫
宜兴紫砂博物馆位于宜兴市丁蜀镇丁山大街,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展示面积900平方米,馆藏中国宜兴古今百余位大师、上千件精湛的经典作品。中国紫砂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艺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宋代人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陶土,它与普通的陶土不同,其砂粒尤为细腻,质地特别坚致,色泽呈紫红色,非一般陶土可以比拟,是陶土中的佼佼者——这就是紫砂,仅产于宜兴丁蜀镇的一条山脉深处。紫砂壶自出现与宜兴地区的钦茶风尚有着重要的渊源,明初时又在江南文人雅士的推崇下,逐渐出现了紫砂壶艺,融诗、书、画与篆刻于一体的紫砂茶具,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兴紫砂博物馆展馆分上下二层,底层为古今名壶综合馆,展示的是从明代初的无名氏壶一直到解放初期乃至文革年代的紫
园区位于国内外闻名的“陶都”――宜兴市丁蜀镇,东临烟波浩渺的太湖,西依苏浙通道湖滨公路。园区总面积10080亩。该园区是目前苏南规模较大、起点较高、建设较快、实施较好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的确立和实施,始终贯穿着依靠科技,推进发展,科学规划,综合提高的方针。根据规划布局,在园区内分别建立起粮油基地、蔬菜基地、水产基地、银杏基地等4条产业带。三年多来,园区基本完成了规划中八个方面的基础建设和设施:土地整治工程。以复垦土地建粮田、增强地力促增产的前题下,先后开挖58万余土方,新开河道3.5公里,净增耕地556亩,并建成标准化粮田5000亩;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以高起点、高标准的设计,并构筑起能有效防灾、抗洪的明暗沟渠20.08公里,铺设
东坡书院宜兴东坡书院,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始建于宋代,嘉祐二年(1057年),苏东破与同科进士、宜兴人蒋之奇、单锡接席琼林,互相唱和,因向往阳羡溪山之美,订鸡黍之约。以后,苏轼在宋熙宁、元丰年间,曾多次来宜兴观赏溪山名胜。在漫游独山时,他看到此山独立画溪之东,山势似四川眉山,顿生思乡之情,由衷叹曰:“此山似蜀”,后人遂将独山易名为蜀山。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也称“蜀山书院”。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东坡书院、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书院前有小河,叫“书院浜”。大门上有舒同所书“东坡书院”额,
沈氏旧居,在宜兴市丁蜀镇民主路224号。2003年3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沈氏旧居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为清末丁蜀地区陶业主沈狗大的私宅。建筑面南座北,共两进。通面阔18.50米,进深30米。第一进面阔五间。第二进两层楼,平面呈凹字形,面向院内三面为回廊。正厅面阔五间,其两侧各有楼房三间,三面贯通,俗称转盘楼,建筑工艺均较为考究。在一、二进间院内建有砖墙门一座,辅以7.20米高的高墙,将院落隔成前后两半。墙门用青砖贴面,门楣上方刻有八宝、人物等图案,檐下饰仿木砖木共。墙门中间阳文楷书砖刻“奠厥攸居”四字,落款:宣统辛亥、崔克慎。刻工均十分精美。部分砖雕人物毁于“文革”。在此西侧有辅房两进,皆为平房,面阔两间6
施塘桥,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大浦张泽街东南约500米。2003年3月19日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控制单位。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施塘桥建于清代,俗称北施荡桥,单孔石拱桥,东西向(东偏南30°)。桥通长24.80米,桥面长2.05米,中宽3.58米。净跨6.90米,矢高3.90米,桥底面到水面高度4.40米。西坡长12.30米,堍宽4.60米。东坡长11.40米,堍宽4.60米,平堍长3.30米。东西各有石阶17级,坡度14°。枕石共四块,长4.25米,宽0.30米,厚0.23米,间距3.80米。桥铭石长2.08米,宽0.58米,厚0.35米。券石厚0.25米,花券厚0.15米。第二块枕石(桥联石
黄龙山紫砂泥矿井位于丁蜀镇黄龙山,共有大水潭、台西井、五号井三口井。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龙山紫砂泥矿井-大水潭,位于丁蜀镇中心广场。大水潭马路北面山地剖面,可见紫砂矿岩石的脉络。大水潭据说为明代泥料矿,挖掉后便留下的水潭。面积约6503平方米。黄龙山紫砂泥矿井-台西井,位于宜兴市丁蜀镇白宕社区。台西井,井口朝北,坑道内宽2.30米,高2.20米。其西面为挖泥料后形成的水潭。黄龙山紫砂泥矿井-五号井,位于宜兴市丁蜀镇白宕社区,台西井东50米。五号井建于1979年,井口朝东(东偏北15°)。有两个井口,一为走人,一为走料。现存
画溪桥,在宜兴市丁蜀镇汤渡村,宁杭公路西侧,1985年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画溪桥原为木桥,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易木为石,建成石拱桥,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均有修建。历史上,画溪桥沿河风景秀丽,两边岸上栽满朱藤花树(紫藤),每当春暖花开,水光花影,交相辉映,被称为“画溪花浪”,为宜兴古十景之一。画溪桥系三孔石拱桥,南北向,由青石、花岗石混砌而成,全长34.94米,中宽4米,堍宽5.15米。中孔净跨8.55米,矢高4.75米;次孔净跨4.50米,矢高2.45米。桥中孔两侧刻楷书阳文对联,西侧联语为:“二百年磐石重新星缠析木,数十里槛泉正出迹固包桑”。东侧为:“一幅画图开浪罨花光波涵月影,群峰灵秀锁舆通柳浦船放荆溪”
明清之际,宜兴素有“禅窟”之称,蜀山则擅荆溪之胜,大游览家苏东坡居士,归老独山,躬耕二顷田,见独山峰峦如黛,清溪萦绕,脱口赞曰:“此山似蜀”。自此宜兴独山易名蜀山,显圣禅院就座落于这蜀山东麓,山水对峙,秀不可掩。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前,在此遇太湖股匪追击,途经蜀山,当时蜀山陈氏三姐妹,见情况紧急,急中生智,将刘秀藏于乱草堆中,刘秀因而得救,三姐妹为保贞洁而自溺于蜀山东麓金鸡滨。刘秀称帝后,为报救命之恩而建庙纪念,并敕封为圣母三姑夫人庙。清乾隆年间改称为“显圣禅寺”,该寺于文革期间被毁,今在原址重建。景区地址:江苏省无锡宜兴市丁蜀镇蜀山显圣路乘车线路:宜兴市内乘5路公交在通蜀路站下车,后沿通蜀路东行至显圣路可达。
潘氏宗祠,位于丁蜀镇蜀山村东坡书院西侧。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潘氏宗祠建筑坐北朝南(南偏东5°),为典型的民国建筑,共三进,通面阔5间17米。第一进前天井进深1.80米,第一进进深8.10米,正房面宽3.70米,一二进间天井进深5.40米,第二进进深8.50米,二三进间天井进深3.30米,第三进为两层楼房,进深7.40米。潘氏家族中潘稚亮为东南大学知名教授,潘序伦则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创始人,被称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据族人介绍,当时两人均过问祠堂的建筑,祠堂位置东邻东坡书院,西靠蜀山老街,在蜀山风景区保护范围内。目前,第三进房屋损毁严重,已是危房。一、二两进房屋改建较多。
凤凰桥,位于宜兴市丁蜀镇桃渊村涧氵众组。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凰桥建于清代,单孔石拱桥,东西向,阳山石、花岗石、青石混砌。桥通长28.80米,中宽3.80米。净跨7.50米,矢高4.50米。西坡长13.40米,上堍宽3.80米,下堍宽4.70米,台阶29级;东坡长13米,上堍宽3.90米,下堍宽4.10米,台阶28级。中间趟石宽0.38米。券石厚0.26米,花券厚0.10米。枕石长4.45米,宽0.35米,厚0.22米,间距5.30米。桥铭石长2.30米,宽0.50米,厚0.27米。桥铭:重建凤凰桥。桥下部为阳山石,上部为青石,河通莲花荡。
戴家窑,又名青年窑。位于丁蜀镇建新村兴隆自然村(金家湾)。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戴家窑址为南北向(南偏西10°),创烧于清末,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停烧。产品以罐等日用陶为主。现存窑址东面为厂房,南面、西面为民居。戴家窑址周围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窑场布局,窑体呈南北走向,头南尾北,长50米,宽15米。窑头离画溪河四十余米,这一地带为当时成品堆放和外运装船的场所,而窑西侧为一片清代民房,现基本保存完好,为当时窑主的住房;窑东侧有5000平米的场地,当时为窑场陶坯、燃料的堆场和作坊,现仍在进行泥料加工。戴家窑西面50米处有仍保存较为完整的戴家祠堂。
葛氏旧居,位于丁蜀镇华都小区北中庄村6号。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葛氏旧居建于清咸丰年间,建筑坐北朝南(南偏西15°),共三进,通面阔8间24.80米,进深39米。第一、二进为平房,第三进为二层楼房。第一进进深8.20米,前天井进深1.90米,一二进之间天井进深4.50米。第二进进深10.50米,二三进之间天井进深3.50米。第三进面阔8间,进深9.60米,东侧凸出0.60米,以前称为“聚水堂”。第三进东面有附房三间,面宽14米,进深6.10米,附房天井进深2.60米。整个建筑墙基用青石条叠砌,石条长1.05米,宽0.33米。
江苏省宜兴陶瓷采购供销社码头,位于丁蜀镇潘家村344号。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码头长500米,为20世纪70年代所建。江苏省宜兴陶瓷采购供销社,占地90多亩,原有小丁山之称,早期为苏北客户进出运输陶瓷的集散地。20世纪上半叶,宜兴陶瓷的销售,除“窑户”与顾客直接交易外,主要有窑货行经营和船民商贩长途贩运两种。1954年,为适应陶瓷产销发展需要,成立了“宜兴陶瓷批发站”。在此后的20多年中,对绝大部分日用陶瓷产品实行统购包销,通过平衡产销计划、改善运输条件、扩大经营网络,使宜兴陶瓷生产蒸蒸日上,商品覆盖全国城乡。
台新窑址,位于丁蜀镇蠡墅社区台山村。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台新窑址坐落在台山山顶,呈南北走向,创烧年代尚难确认,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停烧。残存堆积约1000平方米,主烧缸等大件器物。残片胎体厚达2厘米,釉肥厚,釉色以豆青为主。现部分堆积上建有房屋。窑址东面为红旗陶瓷厂宿舍,南面为台山村,西面为东贤北路。台新窑址东侧有一座旧窑,因两座窑在同一基础上,旧窑停烧后建了新窑,堆积中有大量很厚的大型器物的残片,而且釉色肥厚,属大型均釉陶器,与蜀山窑有明显不同。台新窑西侧为静云禅寺,该寺在宜兴旧县志和有关史料中均有记载。
新安窑址,位于丁蜀镇蜀山村新安村东南面。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安窑址,呈南北走向,堆积长60米,宽40米,窑床宽1.6米。两侧可见窑墙,高0.8米。窑砖为5×8×22厘米。窑尾部分已有20米被毁,主要烧制陶罐、紫砂茶壶等日用器,创烧年代尚难确认,停烧于20世纪70年代。现上面杂草树木丛生。窑址北面紧临小河,便于运输,目前河道尚可行船。窑址东南面为农田,西北面为村庄。新安窑址破坏较大,仅剩十分之一的窑床和堆积,但窑床的走向尚可看出,并且有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堆积,对进一步研究该窑的创烧年代有着重大意义。
黄龙山北坡窑址,位于丁蜀镇潘南社区(原台西村)。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龙山北坡窑址共有二座,位于黄龙山紫砂泥料矿西坡,依山就势而建,其中一座窑保存完整,窑体为南北走向,中部有一处塌陷,深达三米,从塌陷处可见窑床墙壁及部分装烧的产品残留在窑中,有大缸等器物。该窑址堆积面积约有1000余平方米,主烧缸等大件器物。该窑址向西100米,有一南北走向的窑,宽度约为2.5米,堆积厚约3米,产品主要为陶罐、茶壶等。窑址紧靠黄龙山紫砂泥料场,北临山前路,西面因挖紫砂泥形成水潭。由于黄龙山开挖紫砂泥料,窑址已被挖断。
大浦桥,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大浦老街北端,跨大浦港(又称楼渎港)。2003年3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浦桥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光绪年间再修,桥拱内有明成化、清康熙修桥碑铭各一块。大浦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7.2米,中宽2.7米,堍宽3.1米。南北向,南坡有石阶28级,北坡为33级。青石、花岗石、阳山石混砌。青石望柱,柱头上端刻莲瓣纹,花岗石长条形护栏。桥两侧长系石头上刻浮雕莲花纹,刻工十分精美。桥孔净跨8米,矢高3.8米。
宜兴丁蜀镇前墅古龙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是华东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制紫砂陶器的唯一一座古龙窑,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目前仅存两座还在烧制陶器的明代古窑,一处是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另一处是宜兴的前墅古龙窑。前墅古龙窑窑比佛山石湾的龙窑还要早100年,古龙窑掩映在前墅村的村落里,周围都是普通人家。该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成,远远望去,像一条蜿蜓而上的巨大长龙。用砖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弯状隧道,由窑头,窑床,窑尾构成。2002年10月22日,前墅窑址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又称石皮场),位于丁蜀镇南河社区365号。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宗祠建于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南偏西10°),原为三进,现仅剩一、二两进。通面阔9间25米,进深30.55米。第一进进深10.60米,原大门前有两块雕花门前石,现移存居民家中。第二进正厅天井长17.15米,第一、二进之间有砖雕墙门,墙门外宽2.80米,雕有如意纹、凤凰、牡丹以及“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图案。第二进西侧厢天井进深6.40米,宽6.85米。西侧厢房进深11米,屋内路砖铺地,青砖墙裙。
升平桥,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兰右村。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升平桥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单孔石梁桥,东南-西北走向,花岗石、青石混砌。桥通长14米,中宽2.10米。净跨6米,桥底面到水面高度3.20米。东南坡长5米,堍宽3.65米,坡度16°,台阶14级。西北坡长3.20米(现已改为水泥台阶)。枕石长2.70米,高0.35米,厚0.36米。桥桩立柱共4根,长2.27米,宽0.66米,厚0.26米。上面刻有对联,字迹已无法辨识。桥边有河埠。
黄龙山东坡窑址,位于丁蜀镇潘南社区(原台西村)。东临七十年代发掘的宋代紫砂窑址——羊角山遗址。西靠黄龙山紫砂泥料矿。南面过羊角山山峰为原明代紫砂泥料矿,即现在的大水潭。北面为台西村。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龙山东坡窑址中可辨别的窑址有3座,创烧年代不详,窑址堆积面积约为3400平方米。东北面靠村庄的堆积破坏严重,建有民宅十余间。按窑址分布,自南向北分别定名为1号窑、2号窑、3号窑。1号窑:方位东西向(北偏西20°),尾朝东面。位于GPS中心点南60米处。
沈氏节孝坊,公布名“石牌坊”,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大浦北街向西100米。2003年3月19日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控制单位。沈氏节孝坊建于清代,正南方向,残高3.05米,宽3.4米。两柱外宽2.65米,内宽1.9米,内高1.8米。从雕花横梁起,自上往下依次宽:0.28米,0.3米,0.278米。柱立面宽0.36米,侧面宽0.4米。柱下粗上细,上宽0.3米,下宽0.4米。靠座高0.58米,宽0.3米,厚0.16米。铭文:“旌表故儒士吴圣修妻沈氏之坊”。原顶部还有结构,文革时被毁。
大水潭,位于宜兴市丁蜀镇丁山社区中心广场。 传说有异僧叫卖富贵,诱人们到此后消失,人们在其消失之地挖出了紫砂泥。大水潭原为明代泥料矿,废弃后便留下了水潭,面积约6503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宕口中内淤泥较多,宕口边沿自然崩塌,使自然状态有所改变,近年对遗址进行整治,改成休闲景点,供人休憩,并建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的雕塑作品。大水潭北面马路对面的山地剖面,尚可见紫砂矿岩石的脉络。在大水潭东南和东北约500米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尚有大量窑址和堆积,近年在城市建设中消失。
龙头岕窑址,位于丁蜀镇周家村分洪桥南九十头山龙头岕裆(新长铁路南50米),与小窑墩窑址相距500米,是宜兴六朝青瓷窑址集中的区域。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头岕窑址依坡势而建,创烧于东汉,盛于西晋,产品主要有青瓷盘口壶、罐、钵、洗等,胎体较厚重,釉色青中泛黄,装饰有网格纹、连珠纹等。目前,窑址因新长铁路取土,部分被挖损,现存面积约500平方米。窑址附近有紫砂泥料场。
顾景舟故居,位于丁蜀镇陶机东区16号。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顾景舟故居面南坐北,面阔三间12.35米,进深11.30米,其中东面的一间缩进4.30米。整个建筑是一幢二层小楼,东南面紧临小河,对岸是风景优美的龙溪公园。顾景舟曾在蜀山南街78号居住过,此屋为吴同苟家,还曾在毛振声家居住过。1954年建立蜀山陶业合作社至今搬过16次家。现在位于龙溪公园旁的顾景舟故居,是顾景舟1990年直1996年去世居住的地方,是其晚年生活和居住的地方。
鲍氏旧居,位于丁蜀镇西东庄村61号。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鲍氏旧居,建于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共三进,通面阔9间25.40米,进深48米。第一进进深7.45米,后有砖雕墙门,一二进天井进深15.40米,天井间有上世纪七十年代新建的平房;第二进进深9.40米,二三进天井进深5.50米;第三进进深10.20米,为二层楼房。鲍氏旧居现为居民住宅,有多户居民分住,所有权情况复杂。房屋总体结构尚保持原有格局,但改建较多。
蜀山窑群,它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的东南至西北方向山麓。蜀山窑烧制的陶瓷品种繁多,几乎涵盖了明清时宜兴窑的所有品种。蜀山窑在宜兴各窑中连续烧造时间最长,从明代中期一直到1966年,有近500年之久。许多器物的釉色、造型和纹饰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比利时皇家博物院以及南海沉船上的出水紫砂、均釉陶器物风格一致,纹饰相同。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创烧于西晋,延烧至唐宋两代。窑址为龙窑结构,东西长约50米,最宽处近20米,高约10米。小窑墩窑属我国古代南方的越窑青瓷系统。文化堆积包含三个不同时期。下层为西晋时期遗存,主要产品为青瓷器,胎质坚致灰白,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黄,器形主要有盏、碟、钵、洗、盘、碗、罐等日用器;中层为唐代堆积,以碗、盆、罐、灯盏等青瓷器为主;上层为宋代堆积,大都为缸、瓮等日用粗陶。2002年10月22日,小窑墩窑址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缸窑遗址,在宜兴市丁蜀镇塍里村南山东麓。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缸窑建于南宋,延烧至清代。当地民间有“先有南缸窑,后有丁蜀镇”的传说。南缸窑属龙窑结构,头东尾西,依南山东麓而建,长约50米。从窑址堆积看,其下层为宋代堆积,以陶罐(俗称“韩瓶”)等日用器为主。上层为明清时期的堆积,以缸、罐、盆等粗陶为主。
李家窑址,位于丁蜀镇汤渡村何家自然村村中,窑西为原窑户的老房子,北为民主路。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窑址为南北向(南偏东10°),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产品以罐等日用器为主。窑址长60米,宽15米,窑头窑尾基本保持原样,窑床完好。因未进行过考古发掘,其创烧年代尚难确认。
施荡桥,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大浦施荡村。1996年11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施荡桥为单孔石拱桥,现存石桥建于清代,东西向,两侧各有石阶23级。青石叠砌,桥面石阶为花岗石质。桥长19.90米,中宽3.33米,堍宽4.05米。桥孔净跨6.75米,矢高4.65米。现桥面上部架有水泥平桥。
静云禅寺,位于丁蜀镇蠡墅社区台山村284号,即台新窑西南面山坡上。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静云禅寺建于清中期,原为四合院,现存二进五开间,东西两侧为厢房,东侧厢房现已拆除。通面阔16.50米,进深27米。该寺在宜兴旧县志和有关史料中均有记载。
雪霪桥,俗称黄家桥,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大浦村黄家自然村。1996年11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雪霪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东偏南10°。两侧各有石阶24级,青石基,券石、桥面、护栏等均为花岗石质。桥长13.24米,中宽3.38米,堍宽3.80米。桥孔净跨5.95米,矢高3.60米。西坡度14°,东坡度13°。有清光绪已亥(1899)《重修雪窨桥碑记》一方仆于桥东侧老屋前,碑高1.40米,宽0.80米,落款;“已亥年仲秋月”,其余字迹已略模糊。屋内墙中另有一碑,名“永锡堂”,落款:“道光岁次已亥年孟夏月”。
任淦庭故居、吴永春紫砂店旧址,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社区南街30、32号。 任淦庭故居、吴永春紫砂店旧居,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旧街,建筑建于清代,面朝东,共一进,为二层楼房,面阔三间9米,进深6.5米。现建筑一层外墙已改为水泥墙面。任淦庭曾在此居住。
小窑墩遗址,在宜兴市丁蜀镇周家村分洪桥边,小窑墩遗址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周家村,南面为兴长铁路,东面为汤庄公路,东南为农田,西北为厂房。丁蜀镇在宜兴市东南14公里,东滨太湖、西接湖氵父镇、南与浙江省长兴县交界,北与宜兴市区相连。境内三面环山。东郊太湖平原,为经济作物区。镇郊山区蕴藏陶土、石灰石和煤炭等资源。小窑墩遗址创烧于西晋,延烧至唐宋两代。窑址为龙窑结构,东西长约50米,最宽处近20米,高约10米。小窑墩窑属我国古代南方的越窑青瓷系统。文化堆积包含三个不同时期。下层为西晋时期遗存,主要产品为青瓷器,胎质坚致灰白,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黄,器形主要有 盏、碟、钵、洗、盘、碗、罐等日用器。中层为唐代堆积,以碗、盆、罐、灯盏等青瓷器为主。上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