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湾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韩山镇宋庄村洪湾组,是一处汉代聚落遗址。洪湾遗址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左右。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地表暴露有少云雷纹瓦当,绳纹板瓦残片,泥质灰陶罐、钵等残片,还有“五铢”钱币、铜镜残片。此次普查未发现汉代遗物。遗址在洪湾组村庄下,西临老沭河,北距韩山约1000米。所在的宋庄村洪湾组为一典型苏北农庄,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村中多单层砖瓦房,交通状况较差。
小山头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韩山镇西南约300米处,韩山的阳面,据说此山因淮阴侯韩信曾在此驻兵而得名,为一处西周至汉代的遗址,性质不明。小山头高约35米,遗址自山顶向南侧山坡分布,形状不规则,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分为2层,下层属商周文化层,有夹砂红陶鬲足,绳纹泥质红陶甗、罐残片,骨镖、石锛等;上层属汉代文化层,出土板瓦、砖块、泥质灰陶罐、瓦当残片等。该遗址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层较厚,颇具研究价值。2017年10月现场调查时,由于地方政府正在其山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山体遭到挖机等严重性破坏,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变得面目全非,该遗址点也未找到。
沈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韩山镇东北范圩村十二组(原为朱沈村五组或沈墩组),是一处宋代村落遗址。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仅厚约0.5米,遗物稀少。第二次文物普查采集的器物有酱釉瓷瓶,小陶壶及“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天禧通宝”钱币等。此次调查地表只有少量瓷片、瓦片,缺乏典型宋代遗物。2017年10月调查发现该墩高约1.5米,墩上为村庄,绝大多数为红瓦房。据居住在遗址中心的沈为国介绍,十几年前,在他家门口挖到一排青砖,具体情况不明。
后马墩遗址是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韩山镇东北吕庄村七组的一处宋代村落遗址,东为吕范路,路东为八组。遗址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11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高出地表约3米左右。灰黑色的文化层中仅有少量遗物,保存情况较差。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曾采集到砖瓦、四系硬陶罐、长柄残铜镜、“太平通宝”、“淳化通宝”铜钱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采集到白瓷、影青、酱釉瓷片以及硬陶残片等。近年来,复垦耕地时将该遗址上的住户迁移后,推平土地、填平沟渠,变为旱田地。
石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韩山镇石平村四组,北为小徐庄,西南距五组约300米,东距温道春家约50米,为一处宋代村落遗址。遗址分布在土墩上,墩上面为约1米厚土层,土层下为山石,故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石墩”,因此得名。墩中心呈龟背状隆起,直径约150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面可采集到影青瓷、白瓷和硬陶残片,可辨器形有瓜棱壶、碗、罐、粉盒等。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生产队大集体时候,村里在墩子顶部开始采石经营,土地分地到户后停止开采,现墩上留有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40米,深约6米的水塘就是当时所为,现为鱼塘。该遗址对研究宋代乡村社会有一定意义。
桔园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韩山镇西北1.5公里桔园村2组,该遗址北临通往韩山镇的韩桔路,西近工官河,其余两面为农田、村庄。是一处宋代村落遗址。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保存情况较好。第二次文物普查曾采集到的遗物有带柄铜镜残片,青、白瓷片等。距地表1米左右,发现宋代砖井,并出土大量的砖瓦。由于村民建房取土、农业耕作、雨水冲刷等都对遗址造成了损害。2017年10约对其进行调查采集到少量高足杯柄足等宋代瓷器标本。宋代砖井已被掩埋覆盖无法拍照取证。遗址四周均有水泥路,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