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楼遗址位于古邳镇下邳旧城遗址内。白门楼即下邳大城之南门楼,春秋时宋襄公所建,据清咸丰《古邳志》等记载:(下邳)秦置县,汉仍之,为(夯)土垣,周十二又五里,其南门曰白门。建安三年(198)曹操引沂泗二水灌城,白门楼城毁。“白门楼吕布殒命”,是《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里”的故事,白门楼为曹操擒吕布之处,在民间广为流传。晋时石崇用白玉石重砌其楼,亲书 “白门楼”三字于城门额。下邳虽经几次变迁,而独该楼屹然,成为历代文人怀古思优的地方。唐代诗人李贺登临白门楼,作有“白门前”诗:“白门前,大楼喜。悬虹云,挞龙尾。剑画破,舞蛟龙。蚩尤死,鼓逢逢。天齐庆,雷坠地。天惊飞,海千里。”宋代诗人陈师道登白门楼,作“和寇十
下邳故城遗址位于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古邳,历史上为“古下邳”。下邳地处沂水与泗水交汇,一度是兵家必争之地。下邳国自商代就有,为诸侯国;战国时,古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邹忌封地就是下邳;汉初,韩信作为最早被封的异姓王,被封楚王,国都亦在下邳;东汉明帝刘庄置下邳国,封其子为下邳王。三国时刘备、曹操和吕布在此明争暗斗,吕布就在下邳被曹操缢死,关羽就在此地投降了曹操;东晋葛洪曾在此炼丹,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在此担任邳州太守跻身实力派……历史上的下邳经历了楚汉相争、三国角逐、宋金交兵的风云激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然而,长久以来,人们只能从地方志或其他记载中去寻找下邳古城的影子。文物保护下邳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睢宁县拟对明清时期下邳
庆安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睢宁县境内的最大水库。始建于1959 年8 月。庆安水库位于睢宁县古邳、姚集等乡镇之间废黄河上。由东、南、西三方作坝的平原型水库。粘土心墙坝,最大坝高8.8米,主坝长7100米,顶宽6米。库区9.6平方公里,总库容603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万亩。主要配套工程有:水闸、泄洪闸、抽水站等,以灌溉为主,兼顾蓄水、防洪等效益。庆安水库泄洪闸呈南北走向,闸长12.40、宽2.43、高3.50 米,青石砌筑。现该闸已停用,保存完好。
羊山寺又名宗善禅寺,因建在羊山,故又称为羊山寺。明朝成化年间,宫中侍膳太监邳州人徐瑛,奉皇后懿旨建造。成化七年(1471年)五月落成,宪宗皇帝赐名“宗善禅寺”。该寺规模宏大,由山下往上登十八盘,山门楹联为“千秋泗滨三宝地,万古羊山一禅林”。其殿堂依山势往上逐层为金刚殿、接引殿、大慈殿、罗汉殿。后楼为皇姑跂象,东院阎罗殿,西院玄都殿。羊山寺是邳州著名圣迹,为邳州八景之一。明代诗人杨辅“羊山晚钟”:禅僧夜夜月前敲,逐水声闻百里遥。昔日有人曾识咬,至今都说是仙嗷。清代文人龙石作有“羊山寺小憩”:“龟山北面羊山寺,楼阁层层到石巅。倚槛云飞青蟑表,衔杯鸟语落花前。半岩松籁传钟磬,高涧泉声送管弦。刘项遗踪今在否?老僧遥指夕阳边。”清代文人张其仁
下邳故城是一座湮没于地下的历史名城。春秋时,建于岠山东南6华里的沂水、泗水交会处。据郦道元《水经注》载:“泗水又东南径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流注焉。故东海属县也。……城有三重,其大城中,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四碑。南门谓之白门,魏武擒陈宫于此处矣。中城,吕布所守也。小城,晋中兴北中郎将荀羡、郗昙所治也。……县为沂、泗之会也。”下邳城有三重,大城周围12.5里,宋襄公时筑.三国时吕布又筑中城周4里.晋时中郎将荀羡、郗昙又筑小城周2里许。北周时置邳州,州城为金朝宣定五年,完颜仲德任邳州刺史时所筑,西北离直巨山3里许,东距下邳古城3里,明洪武十三年,王恒在州城旧址上扩建,加砖筑高2.9丈,周5里20步,城门3座
忠佑王行殿原名城隍庙。邳州城隍庙,始建于唐,后毁于兵,宋大观元年(1107年)米芾知淮阳军时重建。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建下邳为淮阳军,领有下邳、宿迁二县。米芾知淮阳军时,将重建城隍庙列为第一要务,撰书碑文与楹联,殿堂联语曰:“你来拜我我已知道,我且问你你可明白”,横额“扪心自问”。大门楹联曰:“明明白白贫富均归气数,是是非非刑赏早定权衡”。城隍庙建后不久,芾卒于任所。邳人于是传芾为城隍。传言至京师,宋徽宗甚为惋惜,诏封邳州城隍为“忠佑王”,故其庙称“忠佑王行殿”。元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明洪武四年 (1371年)两次重修。康熙时庙毁于水,后建新庙于旧城东关外,规制为场院二进,正殿五间,飞檐兽脊,厢房东西各三间,
圯桥原是沂水上的一座石拱桥,秦末张良与黄石公在此相遇并受《太公兵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唐代圯桥尚存,唐代梁肃在《圯桥石表铭并序》中说:“临淮之下邳有圯桥,盖汉少傅留文成侯张良受神人黄石公兵书之地。初,留侯酚秦,高帝在丰,龙虎不起,风云未会。黄石公知天衢欲平,否极必倾。秦之亡而汉之昌,故先以兴亡之符授留侯,且曰:孺子可教。后得济北黄石其我也。……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予旅游次堕履之地,于是赞石勒铭。” 唐代诗人李白当年到此凭吊,曾写下《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子房未虎啸, 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 椎秦博浪沙。报韩虽
邳州文庙建于南宋隆兴年间。1295年(元元贞元年)邳州知事赵侯霁重修,侍读学士王钩撰“重修文庙碑”。邳州文庙规模较大,所谓“学宫士子,为南河数郡之冠。”元末毁于兵。1371年(明洪武四年)重建。清毁于水。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于旧城南堤之东重建,庙殿一重。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增建东西庑及门墙等。雍正年间大水复至,仅存东庑四楹。1805年(嘉庆十年)、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两次重修,增其规模。庙前辟广场,并有丈余高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广场北有“天下文枢”柏木牌坊一座,有照壁、泮池和大成殿。再北有左中右三门,中名棂星门,东坊题额“德配天地”,西坊题额“道冠古今”。过庭院拾级而上,中为大成门,左礼门,右义路。两庑敬
吕集烈士陵园位于古邳镇东南10公里,吕集街北首。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碾庄战斗开始,碾庄战斗是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及军区部队在江苏省徐州以东地区对国民党军的一次大规模围歼战。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位于徐州以东新安镇地区的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距离碾庄圩仅30公里的吕集村,华野某部在此设立了第三战地伤员转运站。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107位伤员在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中有营长1人,排长2人,年龄最大的不足30岁,最小的刚18岁,有位烈士刚结婚2天就参加战斗。战后有25位烈士遗体,由其家人运回家乡,尚有82位烈士长眠于此。1949 年后建陵园,占地面积8000 平方米,坐东面西,园中立纪念碑一座,塔基呈长
龙街位于古代的沂、泗交汇处,东接淮阴,西带彭城,南滨泗水,北趋琅邪。古邳原称下邳,明洪武年后称古邳。战国的时期,齐威王封邹忌为下邳成侯,始称为“下邳”。前202年,刘邦封韩信为楚王,治所在下邳。公元72年,汉明帝封其子刘衍为下邳王,都下邳。南北朝时,下邳为南北争夺的重要城市。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改道夺泗入淮,古邳为黄河沿岸的都市之一。元代大运河开通,古邳为南北水运的要塞,由于交通之便,古邳非常繁荣。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泇河开通后,漕运不再经古邳,古邳开始衰落。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六月十七日,山东郯城大地震,引起黄河决堤,古邳陷入湖中;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汤庆(1495—1546),字公祺,号沂东,汤和六世孙,有勇略,袭爵,官至南京左军都督同知,卒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墓为广东总兵汤克宽于嘉靖年间(1522—1566)所建。《睢宁县志?古迹考》:“明威将军墓,在半戈山西,汤公的元孙汤克宽建石坊于墓前,汤公名忠,官至邳州卫佥事,死后赠为明威将军,墓在半戈山,汤忠是汤和的第七子……。” 1987年11月,半戈山发现明代墓志一合,志盖上阴刻篆书“明荣禄大夫沂东汤公墓志铭”十二字,志文有“公讳庆,字公祺,号沂东。”可见墓主为汤庆而不是志书所载的汤忠。《明史》没有为汤庆立传,只是在汤克传中提及:“克宽,邳州卫人,父庆,江防总兵官。”汤庆墓志铭补充了《明史》中的缺漏。据墓志铭记载,汤庆生于
岠山原名葛峄山,海拔213 米。葛峄山是一座历史名山,《禹贡?徐州》云:“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段注说文》第九卷山部“峄”注解:“葛峄山也,《地理志》:东海郡下邳,葛峄山在西。古文以为峄阳。《郡国志》:下邳国下邳县葛峄山,本峄阳山,按今在江苏省淮安府邳州西北六里。”葛峄山为古邳八景之一,康熙年间进士季运隆所辑的“八景”诗中有“沂武交流泗水通,岠峰独秀耸长空。”古时,葛峄山上有寨,寨内有“泰山行宫”, 内有葛仙洞,洞中有葛洪汲水炼丹之葛仙井。岠山是古代堪舆学中的风水宝地,在山脚至半山腰处分布着许多汉代墓葬群,多为土坑竖穴墓,穴深5—7 米,墓室面积约在4 平方米。出土铜剑、铜镜、漆器、陶器等汉代时期文物。1992年,岠山汉
半戈山位于古邳镇政府西北1公里、葛峄山南3公里处。半戈山本是因山体围绕旧邳城形如半戈而得名。又因在公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前,废黄河从这里经过,黄河水流被阻分为南北两支流,也称“绊河山”。半戈山山顶原有“玉皇阁”,阁北有座“观音堂”,山下有关帝庙,山西坡有两座汤氏官人墓坊。一是“明威将军”、邳州卫指挥佥事汤忠(朱元璋同乡东瓯王汤和之七子)墓坊;二是明朝“荣禄大夫”汤公(即汤庆,汤忠六世孙,汤克宽之父)墓,墓前有“荣禄大夫”坊及翁仲、石马等雕像,均在“文革”中被破坏,现仍留有残碑断体。半戈山有汉代的墓葬群,近十余年来,发现汉墓几十座,多数为砖室墓,少数为石室墓或土坑墓。出土文物有汉代陶罐、“铜出丹阳”铜镜、几何纹汉画像石砖、谷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