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镇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建制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是闻名遐迩的阳澄湖大闸蟹故乡、昆曲发源地,也是航天英雄费俊龙的家乡;镇域面积157平方公里,是昆山市地域面积第一大镇,常住人口约12万人,下辖巴城、石牌、正仪3个办事处和阳澄湖旅游度假中心、昆山软件园,5个城镇社区、22个行政村。巴城镇地处阳澄湖东岸、昆山西北部,与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和常熟市接壤,东距上海50公里,西邻苏州25公里,沪宁城际铁路在巴城设有阳澄湖站点,苏昆太高速、苏州外环高速贯穿镇域,境内共有三个高速公路互通口,交通便捷。改革开放以来,巴城镇依托独特的区位、环境优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奋进,经济社会保持了
在昆山市阳澄湖东岸、巴城镇北,有一座风格古朴、历史悠远的千年古刹静静的矗立在这一方灵秀之地上,任是时光荏苒、情境变迁却总也改变不了它那绵绵长长的古风雅韵!崇宁寺于梁天监八年(公元509年)由梁武帝敕建,距今已有近一千五百年历史。元末(公元1368年)时,又有乡人丁道坚舍宅扩建古寺。至明英宗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戒行精严,勤于禅学,以仁善化人,以道德律己”的苏杭名僧释存鼎为古寺住持时更是扩地增建。据历史记载,天王殿中有石弥勒佛,后隔园地雄峙正殿,旁置巨钟;两庑廊厢座罗汉五百尊,整个寺刹高大恢宏。此寺原本为庵,存鼎请命于朝,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赐以今日之名,后香火日渐鼎盛。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及清雍正
绰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正仪绰墩村,其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中心区面积29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从下至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另有唐宋时期遗存。1961年1月,南京博物院在进行太湖地区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1982年7月30日至8月7日,南京博物院在昆山文化馆配合下,对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1998年至2004年由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及昆山文物管理所三家合作,先后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3393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期各类遗存450处,其中,有房址14座、墓葬95座、灰坑177个、水井90口、水稻田64块、水沟8条、河道2条,出土各类器物1000多件。绰墩遗址不仅面积大,而且内涵丰富保存较完
正仪寄云楼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正仪寄云楼位于正仪上塘街北段。系清末举人、著名学者、外文翻译家赵元益建。该建筑建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现仅存一进,占地面积109平方米。坐东朝西,二层堂楼,硬山顶,有船蓬轩,书条式门窗,方砖铺地。院内有牌门楼一座,题额“鹤琴诒翼”。为昆山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巴城冯宅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巴城冯宅位于巴城镇东大街,坐北朝南,建于清代后期,前后二进,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保存完整,木作、水作工艺较高。为昆山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勤丰遗址在巴城镇勤丰村的西巴城村。1986年春,村民开挖鱼塘时,发现表土中陶器碎片甚多,并在深层挖得椭圆形石器一件,扁平光滑,陶豆圈两件,交巴城文化站收藏。后来,服装厂陈乾元,又在该址挖得石犁、石钺、小光面石器、唐代瓦当、陶豆圈各一件,由当时的昆山县文管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