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区位于荆州市西北部,东连沙市区,南邻公安县,西与松滋,枝江两市交界,北靠沙洋县和当阳市,长江贯穿境内,是荆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信息中心,为全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的楚陵王遗址所在地,是中国石油机械制造基地、全国粮食棉花生产基地、全国畜禽水产养殖基地、中南地区最大纸品包装生产基地,享有“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香樟之乡”等美誉,境内拥有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核心区——楚纪南城,中国南方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荆州古城墙、“荆州三观”(玄妙观,太晖观,开元观)及综合性大学——长江大学。
2019年,荆州区辖纪南、川店、马山、八岭山、李埠、弥市、郢城等7个镇,东城、西城等2个街道办事处,太湖港、菱角湖等2个农场管理区,1个国家级高新园区——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南高新园,下辖34个社区居委会,115个村民委员会、9个农场生产大队。全区国土面积1045.8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4%。
地势地貌:
荆州区地势以荆州城为界,北部多丘陵,南部为平原。流经和分布的河流,湖泊有长江、沮漳河、虎渡河、太湖港、龙会桥河、夏家冲、菱角湖(含北湖、南湖、余家湖、张家山4湖)。
气候:
荆州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
土地资源:
全区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西北粘、西南砂。域内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土等3个土类,自然肥力较好。
植被:
荆州区森林群落植被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樟树、栾树、杉木、水杉、池杉、杨树、苦楝、枸树、榆树、桑树、栎类和各类经济林树种。灌木群落植被主要有黄荆类、野花椒、榨木、胡枝子等;草本植被主要有白茅草、劂类等。其中正在建设中的菱角湖湿地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水资源:
荆州区水资源丰富,主要来源于天然降雨、过境河流、水系湖泊和深层地下水。过境客水主要来自长江、沮漳河和虎渡河等,水量充足,但高水位时段分布不均,春旱水量不足,汛期绰绰有余。区域内水系湖泊有长湖(庙湖、海子湖)、北湖、南湖、余湖、竹篙湖等6处。全区有水库18座,其中大(二)型1座、中型1座、小(一)型6座、小(二)型10座。
生物资源:
荆州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以植物为最多,动物次之,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等特点。全区植物资源共648种,其中,域内存有300年以上古银杏12棵、400年以上古松树1棵、清代古朴树1棵。全区动物资源有野生动物、家禽家畜、水生动物等种类。其中野生动物共有10个目,140多种。野生动物兽类主要有猪獾、狗獾、黄腹鼬、水獭、华南兔等;鸟类主要有绿头鸭、普通沙鸭、红胸田鸡、黑水鸡、珠颈斑鸠、家燕、麻雀、八哥、喜鹊、鹌鹑、白鹭等;爬行类主要有蛇、蛙、蟾蜍、蜈蚣、蚂蚁、壁虎、地鳖虫、水蛭、白蚁等。家禽家畜类主要有猪、黄牛、水牛、山羊、鸡、鸭、鹅、鸽、马、驴及近年来引进的驯养火鸡等。水生动物类中的鱼类有12目、24科、82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鳊和鳜鱼,黑鱼及近年来引进驯养的胡子鲶、尼罗罗非鱼、南方大口鲶、斑点叉尾鲴、加州鲈鱼、黄颡鱼等,其他水生动物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虾、蟹、鳖、龟等。此外,区域内长江水域中生长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鳍豚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等10多种珍稀水生动物。
人口状况:
2019年末,荆州区常住人口191028户,585523人,其中城镇442235人、乡村143288人,城镇化率达75.5%。全区公安部门户籍人口548844人,其中非农户籍人口375038人,农业户籍人口173806人;全年出生人口性别比100: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