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河南省 > 郑州市 >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 洧川镇

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洧川镇

地名:洧川镇隶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行政代码:410173101代码前6位:410173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长途区号:0371 邮政编码:153000
车牌代码:豫A行政级别:镇
辖区面积:约65.73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4.7万人
人口密度:约715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37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传汉代建村,取“洧水(今双洎河)流经平川”之义得名洧川。

荣誉排行:

2020年9月,2020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名单出炉,洧川镇上榜。

2016年12月,洧川镇上榜第四批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2014年7月,洧川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0年11月,洧川镇入选第四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基本介绍:

洧川镇位于尉氏县的西南边陲,东连朱曲,西接岗李,北邻大马,南与长葛县隔双洎河相望,镇政府驻地洧川距县城25公里。镇境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12公里,总面积5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39人,耕地面积62948亩,人均耕地1.36亩。

洧川,因处于洧水下游一片平川地带而得名。战国时分属郑、韩、魏三国。隋唐置洧州,唐贞观元年州废,宋因唐旧制。金置宋楼镇,设惠民仓于此。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以宋楼镇置洧川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河患北迁十里于今址。景太二年(公元1451年)修土城,周长九里四十步。清沿明制。康熙十年洧川辖区由原来的四坊二十四保均并为八保,以后额定为编沿袭之,故过去洧川有八保小洧川之称。民国时期洧川县辖六区,洧川称城厢镇。建国初期洧川仍设县,1954年长葛洧川两县合并,洧川称区属长葛县,1965年洧川公社划归尉氏,1983年改人民公社称乡,1988年改乡称洧川镇。现辖35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226个村民小组,10217户,46406人。除回族406人外其余均系汉族,共有52个姓氏。

洧川属尉氏西南部的高平地地带,大部为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北部岗陵区到东南部大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及土壤结构较为复杂,北部为沙岗属风沙土类,西部为低洼平川多为粘土,东、南部平原多为两合土。境内最高点在卜庄北岗海拔高度为90米,最低点在刘春桃村北海拔高度为70.3米。双洎河为境内最大河流,又是洧川与长葛县的分界河,流经镇境长度17公里,但在境内流域面积不大。杜公河横穿镇境北部,过境长15公里,其流域面积约占洧川总面积的80%。

农业小麦、玉米是该乡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一般稳定在5.3和1.9万亩,平均单产达到247和292公斤。花生、棉花、烟叶为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3.2%、16.3%和5.2%。1988年全镇作物复播面积达到116498亩。复种指数为185%,粮食总产2396,5万公斤,分别是1978年和1965年的1.7倍和3.5倍,农业总产值1500.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5%。

洧川城隍庙

洧川城隍庙位于洧川镇城中心路北,据《洧川县志》载:该庙建于明初,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重修,在明嘉靖和清顺治年间又曾多次重修。庙内原有大殿五间,拜殿五间,东西廊房各二十五间,戏楼一座,寝

洧川南门

尉氏县西南五十里之洧川镇,金称宋楼镇,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置县,建国后(1965年)并入尉氏。洧川镇历史悠久,古风犹存,古迹可寻。其南城门便是该镇一大景观。洧川城墙为明朝景泰元年(公元

历史沿革:

明、清属开封府。

1913年属河南省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2年属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为洧川县城关镇,属陈留专区。

1952年属郑州专区。

1954年划归尉氏县,属开封专区。

1958年成立洧川公社。

1969年属开封地区。

1983年改设乡,属开封市。

1988年改置镇。

新密市
南街村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前,洧川县城按照东、南、西、北四条街为4个自然村,位于城内南部,故名洧川南街。简称南街。1949年成立南街村民协会,属洧川县。1952年改称南街农民…[详细]

东街村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洧川县城按照东、南、西、北四条街为4个自然村,因该居民点位于城内东部,故名。1955年成立东街生产大队委员会,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属洧川小乡。195…[详细]

北街村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洧川县城内按照东、南、西、北四条街为4个自然村,位于城内西部,故名洧川西街,简称西街。1958年成立洧川北街生产大队,属洧川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洧…[详细]

西街村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洧川县城内按照东、南、西、北四条街为4个自然村,位于城内西部,故名。1949年成立洧川西街农民协会,属洧川县洧川中区。1951年改称洧川西街村农民委员…[详细]

北关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名豆腐张,在这里有一家张姓磨豆腐的,磨出的豆腐味美、味香远近闻名,流传至今,成为洧川一种独特的小吃文化,洧川豆腐就起源于豆腐张。后有一关姓大户居此,…[详细]

枣陈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14年,有一赵姓人家为防止土匪起票(绑架人质),搬进安阜寨。由于陈姓人家最早在此落户,且村周围有大片枣树林,1928年更名枣陈。1958年成立枣陈…[详细]

丁庄村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丁姓在此最早居住建村,取名丁庄。后丁姓人越来越少,赵姓人不断增加。清末,丁姓人全部外迁,但村名仍沿用丁庄。1980年更名南丁庄。1980年从纸坊生产大…[详细]

纸坊村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前有一个造纸作坊,故名纸坊。1958年成立纸坊生产大队,属洧川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纸坊村民委员会,属洧川乡。1988年乡改镇,属洧川镇至今。…[详细]

湾里河村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前双洎河绕村北部流淌,村庄正处于河湾内。何姓最早居此建村,故名湾里何,后演变为湾里河。1947年成立湾里河农民协会,属朱曲乡。1952年改称湾里河农…[详细]

王庄村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姓为主,另有何姓、查姓等。王姓最早居此形成一南一北两个村落,南部村名前王庄,北部村名后王庄。前王庄、后王庄统称为王庄。1949年冬成立王庄村农民协会…[详细]

翟胡同村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翟姓人家最早在此处扎户,繁衍生息,形成自然村落,村中有一个长长的胡同,故名翟胡同。1958年成立翟胡同生产大队,属洧川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翟胡同…[详细]

陈庄村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陈姓最早居此建村,取名陈庄。因尉氏县有重名村,又位于另一个陈庄西部,1980年更名西陈庄。1947年成立陈庄穷人协会,属洧川县。1949年冬成立陈庄村…[详细]

宋庄村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奶奶庙,后因宋姓人在此定居最早,人口居多,且人大都会做棒棰,也叫棒棰宋。后演变为宋庄。故名。1948年属朱曲区王庄中心乡陈庄贫农会。1962年属朱…[详细]

桑树庙村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汉末年,王莽撵刘秀,眼看被追上,刘秀急中生智爬上村东头土地庙前的一棵大桑树上,树上有个大洞,刘秀躲进洞里,蜘蛛把洞口网起来,未被追兵发现,逃过一劫。…[详细]

刘春桃村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有一个姓刘的人从山西迁此居住,形成村落,村里有棵桃树,且刘姓人多,故名刘春桃。1980年前属养马寨生产大队,1980年从养马寨生产大队分出,成立刘春桃…[详细]

养马寨村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东汉末年,曹操的军队屯田时,在此养马建寨,后来许由后裔居此建村。1928年又重新建寨,故名养马寨。因村民委员会位于养马寨故名。1947年成立养马寨穷人…[详细]

过庄村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金代,陕北高原黄龙县连续三年没有降雨,粮食绝收,尸骨遍地。过德福一家为生存,便携妻带子,来到这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建村,故名过庄。1981年从…[详细]

沙沃村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过去村北部有一座沙土岗,土地肥沃,故名沙沃。1980年从洧川人民公社西仝庄生产大队分出,成立沙沃生产大队,属洧川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沙沃村民委员…[详细]

仝庄村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仝姓人家最早迁此建村,故名仝庄。1985年更名西仝庄。1949年成立仝庄村民协会,属湾里河乡。1958年改称仝庄生产大队,属洧川人民公社。1983年…[详细]

英内村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后刘姓在营寨遗址附近聚居,形成刘姓村落,故名营刘。后演变为英刘。村民为防止土匪侵扰在村中建立寨墙。后部分刘姓人家向寨墙外迁移形…[详细]

英外村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古时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后刘姓在营寨遗址附近聚居,形成刘姓村落,故名营刘。后演变为英刘。村民为防止土匪侵扰在村中建立寨墙。后部分刘姓人家向寨墙外迁…[详细]

张庄村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张姓人最早此地居住,繁衍生息,形成自然村落,且张姓人口居多,故名张庄。1949年前属洧川县。1954年改属长葛县。1956年改称张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详细]

花桥刘村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南有一花桥,刘姓祖先最早定居于此,且人口居多,故名花桥刘。1947年成立花桥刘农会,属洧川县。1949年冬改称花桥刘农民委员会。1956年花桥刘初…[详细]

四合村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四合村于800多年前建村,由庞庄、张庄、周庄和王庄组成。后来由于人们从原居住地迁出,各自形成一个新的居民点。原居住地仍名为四合,故名。1948年属洧…[详细]

仓刘村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史载,春秋时期,郑庄公在上乘寺附近修建两个仓库,一曰前仓,一曰后仓。后仓因刘姓人居此,且人口较多,故名仓刘。因村民委员会位于仓刘故名。1974年四合…[详细]

仓李村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史载,春秋时期,郑庄公在上乘寺附近修建两个仓库,一曰前仓,一曰后仓。前仓因李姓人居此,且人口较多,故名仓李。1975年从四合村分出,成立仓李生产大队…[详细]

董庄村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一姓董名尚仁者自洧邑城内迁居于此,始称董家庄,后简称董庄。因尉氏有重名村,又较另一个董庄偏南,1980年更名南董庄。1947年成立董庄农民协会,…[详细]

许寨村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许姓在此落户最早,清朝中期许寨许姓始祖开辟的庄园被称为许庄。后期因御匪建寨,更名许寨。1948年春成立许寨村农民协会,属洧川县洧川区四合小乡。1952…[详细]

东三赵村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赵姓亲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迁居此地,三兄弟后人形成3个自然村落,东西一字排开。老大后人居中,老二后人居西,老三后人居东,故称三赵。后来为区分,…[详细]

大三赵村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赵姓亲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迁居此地,三兄弟后人形成3个自然村落,东西一字排开。老大后人居中,老二后人居西,老三后人居东,故称三赵。后来为区分,…[详细]

西三赵村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赵姓亲弟兄三人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迁居此地,三兄弟后人形成3个自然村落,东西一字排开。老大后人居中,老二后人居西,老三后人居东,故称三赵。后来为区分,…[详细]

老庄王村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姓祖先最早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并定居。且王姓人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管理家族事务,故称老庄王。1948年成立老庄王村农协,属鲁湾小乡。1956年改…[详细]

鲁湾村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鲁姓最早居此建村,又靠近双洎河转弯处,故名鲁湾。1958年成立鲁湾生产大队,属洧川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鲁湾村民委员会,属洧川乡。1988年乡改镇,…[详细]

湾李村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靠近黎明河转弯处,李姓最早居此建村,故名湾李。1958年成立湾李生产大队,属洧川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湾李村民委员会,属洧川乡。1988年乡改镇,…[详细]

关庄村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有关姓人从山西洪洞迁徙至洧川城南常家湾村。后又从常家湾村迁居城西,因关姓人氏居多,故称关庄。1948年成立关庄穷人协会,属鲁湾小乡。194…[详细]

裴寨村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依岗而建一古寨,裴姓最早居此建村,故名裴寨。1948年成立裴寨穷人协会,属鲁湾小乡。1949年改称裴寨农民协会,属鲁湾小乡。1952年改称裴寨村农…[详细]

兴龙岗村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兴隆岗叫断头岗,因纵贯村子的土岗在村中央中断而得名,后因“断头”听起来不吉利,更名兴隆岗。1948年初,成立兴隆岗村农民协会,属洧川县。1954年春成…[详细]


以下地名与洧川镇面积相当: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行政区划:
返回电脑版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