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锦屏县 > 启蒙镇 > 鹏池村

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启蒙镇鹏池村

地名:鹏池村隶属:启蒙镇
行政代码:522628103999代码前6位:522628
长途区号:0855 邮政编码:556700
车牌代码:贵H行政级别:村

鹏池村位于启蒙镇南面,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东临地稠村,西接八瓢村,南连隆里乡隆里所村归凤,北界西洋店。鹏池,侗语称“bongxxonp”,意为坡榜平台。传说现寨子西边山岭上,明时即有村落,现仅存遗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先祖杨秀云从八瓢老寨迁居于此。乾隆时,黎平知府杨江巡视到此,见寨内鼓楼前有一池清水,荷叶田田,鲤鱼游泳,挥笔题词“鹏程万里,池育龙鱼”,后村人将村名改称鹏池。村寨面坝而居,溪水从坝前穿流,寨后是一片风景林,其间古木参天,翠竹婆娑。合抱的白麻栗树有8株,有一株红豆杉胸围3米。

鹏池在清时属黎平府龙里长官司管辖,民国2年(1913)属黎平县管辖,民国7年至21年,先后属黎平县敖市区(北二区)、二区(驻隆里)管辖,28年(1939)属进宏兴联保管辖,联保驻鹏池,辖鹏池、地稠、者往、夕阳店、归凤、烂塘、七叉冲、八瓢大寨、归密9个自然寨。31年(1942)随隆里乡由黎平县析出划入锦屏县,属隆里乡第五保,1951年属启蒙区隆里乡第五村,1953年属兴隆乡,1958年属兴隆公社,1962年5月属启蒙区隆里公社,1963年1月属兴隆公社,1968年11月属隆里公社,1970年属兴隆公社,1981年8月属地茶公社,1984年3月属地茶乡。1992年撤地茶乡后属启蒙镇。

现辖鹏池、归密两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109户,511人,劳动力344人。村民委驻鹏池。村民有杨、朱两姓,杨姓占人口大多数,杨姓中分“本地杨”和“宝龙山杨”。“本地杨”从八瓢老寨迁来,“宝龙山杨”于乾隆后期从黎平平底乡宝山迁来,朱姓嘉庆时由敦寨雷寨屯迁来。传统节日及生活习俗与启蒙侗族风俗相同。村境内有金矿,清代至今时断时续有人开采。

鹏池村土地总面积7410亩,其中耕地240亩,有林地5460亩,森林覆盖率55.85%。国家实施“天保”政策以前,林业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一半左右。村人向来重视林木的保护,清嘉庆二年(1797)在村东边盘沟立有“禁条告白”碑:“此沟盘下屡因跌牛,众等公议,不许砍树等项。如有犯者,罚银三两,决不宽恕。倘持横抵敌,众等送官”。此“禁条”对鹏池村以后的风景林木保护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村经济来源除传统农业外,主要靠外出打工,村民打工收入占总收入70%左右。

1990年代后期,村人集资20余万元,修建村小学砖木结构教学楼,沿溪建有水泥墩木桥5座,寨内开辟有防火线,开通安装程控电话52部。2003年村人集资3万元、投工600天,上级资助2万元,修通接至八瓢的进村公路。2006年完成村内道路水泥硬化。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始办私塾一所,名“文昌园”,早毁,现存遗址称“书房园”。嘉庆三年(1798)又建文昌书学一所,1994年拆除。民国中期设立保校,1953年设教学点,1970年扩为完小。现有学生97人,7个教学班,教师5人。明清时期,鹏池村有贡生、生员、廪生15人。1950年以后,全村有大学毕业生12人,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3人,杨通国现任贵州省林业厅处长。村有卫生室1个,有医生1人。村内还有民间接骨草医1人,木匠掌墨师1人。鹏池小学教师杨正武义务普法十余年,2001年被贵州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普法先进个人。

鹏池寨后山现存有当年邓子龙“斩龙脉”的遗迹,清代修建的杨氏文公宗祠仅存遗址。村内现存有清代至民国时期修路碑3块。

鹏池村附近有隆里古城黄哨山三江水利风景区茅坪古镇锦屏白水洞瀑布隆里古建筑群等旅游景点,有茅坪香桔锦屏腌鱼锦屏茶油裕和腌鱼锦屏蜂蜜锦屏薏仁米等特产,有十二诗腔苗歌侗族歌鼟河边腔苗歌锦屏侗年造林习俗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会等民俗文化。

万达旅游小镇
启蒙镇行政区划:
鹏池村导航
返回电脑版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