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象郡,治临尘县(今江州区)。
汉初属南越国。
元鼎六年(前111)象郡废,属郁林郡。
三国属郁林郡地。
晋置晋城县,属晋兴郡。
南朝因之。
隋开皇十四年(594)废晋城县,今境属郁林郡宣化县地。
唐今境大部分属邕州地,今龙州、大新部分县地属安南都护府。
明代分属南宁、思恩、思明、太平、田州5府和凭祥、向武、都康、龙、江、思陵6直隶州。
清分属南宁府、镇安府、太平府、归顺直隶州和上思厅。
1912年崇善县并入太平府,龙州厅改府,凭祥厅、明江厅改县,新宁、永康、养利、左、宁明州改县。
1913年撤镇安府、太平府、龙州府,置天保县、崇善县、龙州县。
后设道,6月新宁县、忠土州、迁隆峒土巡检司划归邕南道;8月设镇南道,辖今市域内龙州、左、崇善、永康、凭祥、养利、明江、宁明8县,下雷、龙英、安平、太平、佶伦、上下冻、思陵、下石西、镇远、思、江、万承、结安、茗盈、全茗15土州,罗白、罗阳2土县,上龙1土巡检司。
田南道辖今市域内天保1县,上映、都康、向武3土州。
1914年新宁县改名扶南县,永康县改名同正县;同年6月扶南县划归南宁道。
1916年龙英、茗盈、全茗3土州合置龙茗县,镇远、佶伦、结安、都结(今南宁市隆安县都结乡)4土州合置镇结县,思、思陵2土州合置思乐县,忠土州改流置绥渌县,属镇南道,田南道向武、都康、上映3土州合置武都县。
下石西土州改流并入凭祥县。
1917年武都县改向都县。
1927年镇南道废,属县直隶广西省。
万承土州改流并入养利县,下石西土州改流并入凭祥县,江土州、罗白土县改流并入崇善县,上下冻土州改流并入龙州县,罗阳土县改流并入同正县,迁隆峒土巡检司改流并入上思县。
1928年下雷、太平、安平3土州合置雷平县,治太平。
上龙土巡检司、金龙峒合置上金县,同年上下冻土州并入。
1929年增置万承县,直隶广西省。
养利县先属左江道,后属龙州专区。
1930年设龙州民团区,治龙州县;设邕宁民团区;设靖西民团区;设恩隆民团区。
二1932年原邕宁民团区左县1县及靖西民团区靖西、镇边、镇结、龙茗、万承、养利、雷平7县划归龙州民团区,区治龙州。
原恩隆民团区向都县并入百色民团区。
1933年镇结、向都划归天保民团区。
1934年民团区改行政监督区,辖县依旧。
1937年龙州行政监督区增辖原南宁行政监督区同正县。
4月龙州县改名龙津县。
10月划同正县复归南宁行政监督区。
1940年龙州行政监督区改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天保行政监督区改第十一行政监察区,南宁行政监督区改第九行政监察区。
1942年第十二行政督察区改第七行政督察区,治龙州。
第十一行政监察区改第六行政监察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设龙州专区;设南宁专区;设百色专区。
1950年镇结县划归武鸣专区,原百色专区天保、敬德2县划归龙州专区。
1950年6月上思县迁隆乡并入思乐县。
1951年1月镇结县划归龙州专区,6月与向都县合设镇向县。
10月,龙州专区改崇左专区。
1952年南宁专区改宾阳专区;龙州专区复改崇左专区,属桂西僮族自治区。
1953年4月丽江县改龙津县,思乐、镇南2县合设宁明县;宾阳、崇左2专区合置邕宁专区,同年,邕宁专区撤,其所属县直属桂西僮族自治区。
1955年7月增置并直辖凭祥镇(县级)。
1956年3月桂西僮族自治区改州,11月凭祥镇改市。
1957年3月镇都县改名天等县,12月撤桂西僮族自治州,凭祥市和崇左、龙津、大新、天等、扶绥、宁明6县划归邕宁专区。
1958年11月邕宁专区改南宁专区;12月崇左、扶绥2县合设左江县,龙津、宁明2县和凭祥市合设睦南县,大新、天等2县合设新英县。
1959年撤左江县,复置崇左、扶绥2县;撤睦南县,复置宁明、龙津2县;撤新英县,复置大新、天等2县,属南宁专区。
1960年扶绥县并入崇左县。
1961年复置凭祥市(县级),龙津县改名龙州县。
1962年复置扶绥县。
1971年南宁专区改地区,辖凭祥市和邕宁、武鸣、横县、马山、宾阳、上林、隆安、崇左、扶绥、龙州、宁明、大新、天等14县(市)。
2002年12月设立崇左市,崇左县改为江州区,治江州区,辖原南宁地区凭祥市和扶绥、崇左、宁明、龙州、天等、大新7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