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土楼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景点,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土楼群由1座方楼(步云楼)、3座圆楼(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和1座椭圆形楼(文昌楼)组成,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从顶上远看就像一桌菜,因此被戏称为“四菜一汤”。田螺坑土楼群依山势错落布局,建造在山腰,被绿色梯田包围着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大地,2001年5月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楼群中年代最早的步云楼(方楼)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距今约200多年。最晚的文昌楼建于1966年。这个土楼群是在一个较长的阶段内逐渐形成的,清嘉庆年间是此地土楼修建的开始及热潮,有三座土楼在这一阶段建成,此后再无这样大规模的建设活动。田螺坑黄氏
河坑土楼群位于书洋镇典江村河坑自然村,从书洋镇政府往西12公里处,有三个土楼群共有27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楼建于1549年,著名的“北斗七星”土楼群就位于此处。站在狮子地冻山顶,可以从三个方位看到不同造型的三个土楼群共有27座。在右前方的一片开阔地与山坡连接处,座落着7座土楼,就是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春贵楼、绳庆楼、南动楼、永荣楼,就是“北斗七星”。往左前方看,两条小河流在山脚下交汇,形成了河坑村风水结晶“丁”字水,沿着“丁”字的小河流两岸,分布着6座方形大土楼,3座圆形大土楼。再向左后方看,在曲江自然村里,有庆南楼、庆裕楼等11座土楼。走在河坑村高大林立却带有泥土烟火气息的土楼群中,有种归隐田园的恬静。每座土楼都是河卵石砌基
裕昌楼是南靖县现存最古老的土楼,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为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建造,故把整座楼分为间数不等的五大卦,每卦设一部楼梯,每个家族各居一卦。整座楼东倒西歪,其倾斜设计屹立了几百年,即使在地震中也不倒,令现代建筑设计师百思不得其解,其建筑设计之谜至今没有彻底揭开。裕昌楼为5层结构,每层有54间大小相同的斧状房间,底层为厨房,家家厨房有一口深1米、宽0.5米的水井,井水清净甘甜,拿起瓢子伸手即可打水。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圆形祖堂,祖堂前面天井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这座土楼建成后不久,楼内回廊木柱便开始从左向右倾斜,最大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几百年风雨侵蚀和无
德远堂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又称“张氏家庙”。德远堂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建,后多次重修。德远堂坐东北朝西南,一进院落,大堂为穿斗式木构架,面阔进深各三间,悬山顶。两侧为厢房。堂前为半月塘,池塘周为石坪,立有石旗杆22根,高7~10米,多为清代族人考中举人或进士后所立。正门有牌楼,楼牌正面书写“张氏家庙”四个大字,背面写着“派衍西来”。步入楼牌,穿过庭院后,便是主殿,这是二进的古老建筑。前厅屋檐下两侧各有三座古代名戏人物的泥塑。过了甬道,就是“德远堂”大殿。大殿正中悬挂着一块大横匾,-“德远堂”三个镏金大字。大殿正中的壁上,筑有一大神龛,排列着历代0的神位。正殿两边有左鼓右钟之设。此外,还有左右各四间
山下萧氏宗祠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书洋村山下自然村,年代为清。简介:由书山祠和乾源祠组成,两祠毗邻,均坐东朝西。祠前辟半月池,树立三对石旗杆,祠后有化胎和风水林。书山祠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修,占地面积1960平方米,建筑面积798平方米;乾源祠始建于清中叶,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占地面积约840平方米,建筑面积422.8平方米。两祠均由前厅、主堂、内天井和廊房组成,呈两进带两厢布局,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悬山顶。梁架、斗拱及花板等木构多以雕刻、彩绘等装饰。该祠系漳州、台湾及海内外各地书山派萧氏族人的祖祠。保护范围:泮池西岸向外延伸20米,两祠主堂后墙向外延伸20米,两祠南北厢房各向外延伸10米
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是游览漳州土楼的中心点,是一个被流水环绕,土楼座座的美丽村落,大部分游客都会在这里落脚住宿,也顺便游览村里的自然风光。塔下村是一个客家人的村落,全村姓张,早年不少人“下南洋”,主要目的地是泰国和缅甸。事业有成后,回乡铺路搭桥,光耀门楣,因此不大的塔下村却有5座形态各异的桥。在塔下村漫步,是个不错的选择。有人称这是闽南的“小周庄”、“世外桃源”。一条小河在山谷下绕个弯缓缓地流过,村子里的土楼依水傍山层层而立。土楼的年龄由几百到几十年,以不同建筑风格静静的屹立着,土墙、黑瓦、红对联在夕阳斜照下散发着迷离的色彩。地址: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西部塔下村类型:古镇古村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田螺坑土楼
绳庆楼在河坑土楼群的最东端,建于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方形土楼,坐东朝西,占地2310平方米,建筑面积4578平方米。高3层(12米),面宽26.1米,进深24.5米,每层24间。内通廊式。设4部楼梯,1个大门。基墙厚1米。现住12户,72人(见7.a-1图74,75、76,7.a-2照片65、66)。楼后高前低,天井后面连接后厅建有“庭槐”上下厅式砖木结构的祖堂,祖堂上悬挂着清乾隆癸末年制的“德式乡闾”牌匾,堂内有木雕“狮子夯梁”,墙上有梅兰等花草彩绘。楼外又建有25间二层土房护着土楼,形成楼包厝、厝包楼的景观。
裕德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前半楼高四层,跟一般土楼没什么不同,奇怪的是后半楼,有三层楼那么高,却只有一堵半月形的夯墙,上面盖着护墙瓦,什么也没有了,人们形象地把它叫作“围裙楼”。围裙楼兴建于1802年,于1926年被军阀焚毁,1972年由宗亲新加坡华侨张庆重出资重建。门前有条川流不息的小河--“太极溪”。“S形”的小河从夹在山谷里的塔下村穿流而过,河两边是47座形态各异的客家民居--土楼,村子两边各有一座圆形的土楼,傍晚时分,裕德楼在大红灯笼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古色古香。用时参考2小时交通出租车:南靖出租车多为个体经营,上车前需要先谈好价格。在火车站、汽车站、景区等地多有出租车。从火车站打车价格较高,建议先坐车到县城,再
土楼博物馆位于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吕厝,馆址龙潭楼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676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馆内设有荜路蓝缕的创业史话、天人合一的建筑经典、传承不息的文化精髓、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四大主题16个展室,全面展示南靖的早期开发、土楼的建造技术和文化内涵、土楼人的生活习俗、南靖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等,并配有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各种珍贵文物及各类民俗用品、生产用具、根艺作品,是人们了解土楼的窗口。
田螺坑村,属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是一个土楼村落,由1座方形、3座圆形和1座椭圆形共5座土楼组成,居中的方形步云楼和右上方的圆形和昌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以后又在周边相继建起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五座土楼依山势错落布局,在群山环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又像是飞碟从天而降,构成人文造艺与自然环境巧妙天成的绝景,令人叹为观止,是民居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1年5月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福建永定、南靖、华安三地土楼组成的“福建土楼”,目前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将于明年春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检查、评估、验收。土楼是用土夯建而成的民居,主要集中在中国福建、广东和江西三省的交界地带。这
五更寮炼铁高炉1958年座落地点:南靖县书洋镇上田村简介: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南靖县在五更寮设铁厂,建24座土高炉。由于所炼钢铁不合格,次年被县委决定停产。之后这里的土高炉多被拆往他处,现尚遗留8座。它是“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运动的历史见证。保护范围:炉体四周向外延伸50米。2009年,五更寮炼铁高炉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五更寮土高炉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教简氏大宗祠年代:清座落地点:南靖县书洋镇坎下村简介:明宣德六年(1431)始建,清至民国多次重修。坐北向南,两进带两厢,悬山顶,主体建筑前辟泮池祠埕,后设龟背形抄手,总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石作构件和梁架斗拱,雕刻精美。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0米。2009年,长教简氏大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贵楼位于朝水楼的北侧,建于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方形土楼,坐南朝北,占地1680平方米,建筑面积3852平方米。高3层(10.29米),面宽41米,进深39米,每层32间。内通廊式。设4部楼梯,1个大门。基墙厚0.7米,楼大门上方镶嵌方形楼名石刻,并有明确纪年。楼中建有“三间一堂式”祖堂,砖木结构,装饰精美。内院右侧有1口水井。现住7户,37人
南薰楼位于绳庆楼西侧,建于清代道光年(1821一1850年)。五角形土楼,坐北朝南,占地729平方米,建筑面积1758平方米。高3层(12.6米),面宽29米,进深30米,每层21间。内通廊式。设4部楼梯,1个大门。初建时楼门坐东向西,因门对山峰,楼建成后对居民不吉利,把楼门改为坐北朝南,成为一座厅堂在楼右侧的土楼。现住8户,35人
永荣楼位于绳庆楼西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1954年重修。方形土楼,坐南朝北,占地525平方米,建筑面积1377平方米。高3层(11.5米),面宽23米,进深27米,单层18间。内通廊式。设4部楼梯,1个大门,楼门开在正面墙的右侧。基墙厚0.8米。内院中有1口水井。现住3户,5人
永庆楼位于朝水楼南侧,建于1967-1972年。圆形土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661平方米,建筑面积3138平方米。楼高3层(11米),楼外径46米,内径28米,每层32间。内通廊式。设有2个楼梯,1个大门,1口水井,楼门上方有4个船形灌水道。基墙厚1.1米。现住28户,128人
春贵楼位于土楼群的西端、河坑桥入口左侧,建于1963-1968年。圆形土楼,坐西南朝东北,占地1808平方米,建筑面积3304平方米。楼高三层(11.5米),楼外径48米,内径11.5米,每层32间。内通廊式。设有4个楼梯,1个大门,1口水井。基墙厚1米。现住25户,123人
朝水楼位于土楼群中部,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49-1553年),1923年失火后重修。方形土楼,坐北朝南,占地729平方米,建筑面积1890平方米。高3层(11.3米),每层20个房间。内通廊式。基墙厚1.66米,无石砌地基,仅在墙基外嵌砌1米多高的鹅卵石。现住8户,48人
永盛楼位于朝水楼南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622年)。方形土楼,坐南朝北,占地676平方米,建筑面积2128平方米。高4层(14.4米),面宽32米,进深30米,每层3011.内通廊式。设4部楼,1个大门。基墙厚1.4米。内院有1口水井。现无人居住。
晓春楼位于东升楼西侧,建于1967-1970年。圆形土楼,坐东朝西,占地1808平方米,建筑面积3833平方米。楼高三层(11米),楼外径48米,内径26米,每层32间。内通廊式。设有2个楼梯,1个大门,1口水井。基墙厚1米。现住23户,112人
东升楼位于南薰楼西侧,建于1958-1961年。圆形土楼,坐东朝西,占地面积87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3平方米。楼高三层(11米),楼外径29.5米,内径13米,每层22间。内通廊式。设有1个大门。基墙厚1米。内院有1口水井。现住7户,25人
阳照楼位于朝水楼的西侧,建于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方形土楼,坐西南朝东北,占地1156平方米,建筑面积2775平方米。高3层(12米),面宽39米,进深34米,每层26间。内通廊式。设4部楼梯,1个大门。基墙厚1.8米。现住12户,86人
裕兴楼位于裕昌楼东北侧,建于1969-1971年。圆形土楼,坐西朝东,占地面积907平方米,建筑面积1959平方米。楼高3层(11米),楼外径34米,内径18米,每层20间。内通廊式。设有2个楼梯,1个大门。基墙厚0.9米。现住8户,25人
五更寮炼铁高炉年代为1958年,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田村。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南靖县在五更寮设铁厂,建24座土高炉。由于所炼钢铁不合格,次年被县委决定停产。之后这里的土高炉多被拆往他处,现尚遗留8座。它是“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运动的历史见证。保护范围:炉体四周向外延伸50米。
龙潭楼年代:清座落地点: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简介:书洋吕氏祖厝,清康熙二年(1663)始建。方形土楼,高4层,边长16米,每层16开间,四楼四个边角分别建“瞭望台”。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5米。2009年,龙潭楼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