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 > 福建省 > 福州市 > 仓山区 > 螺洲镇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文化旅游景点

中共福建省委螺洲联络站旧址

中共福建省委螺洲联络站旧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祠堂前4号。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坚持--反人民,处心积虑要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他们一方面迫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的呼声,与中国共产党签订停战协定,一方面加紧调兵遣将,部署内战。为了稳固后方,国民党当局对其统治区,强化法西斯--,采取特务加武装相结合的手段,置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于死地,积极准备--反人民的内战。为了粉碎国民党-派的阴谋,中共福建省委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党组织和游击队注意分散隐蔽,积蓄力量,粉碎福建国民党当局的“全面--、分区围剿”。1946年初,时任福州第二市委书记的陈振先同志根据形势的需要,在螺洲陈耀铿家建立联络站,闽中特委成立

螺江陈氏宗祠

螺江陈氏宗祠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为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出资倡建。该祠坐北朝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牌楼、天井、大殿、花园及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1992年11月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螺江陈氏最早是陈广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从新宁(今长乐玉溪)迁来,“吾螺之分支于陈店而上溯玉溪”(陈宝深语)。至于其远祖世系,则无从稽考,便独树一帜,取居住地名而称“螺江陈氏”。以陈广为开基祖。广号巨源,明赠征仕郎。传孙五人:曙、暄、映、晔、暎,是为恭、从、明、聪、睿五房之祖。再传而长房又衍为三派,合之为七房。后代子孙以此七房为祖,繁衍生息。“江山代有才

陈氏五楼

陈氏五楼陈氏五楼座落在螺洲的店前村,为清末太师太傅陈宝琛所建,占地总面积4113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气势雄伟,环境清幽。1983年8月,“陈氏五楼”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陈宝琛(1846—1935),字伯潜,号弘阉,又号桔叟,听水翁,沧趣老人等,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授读毓庆宫,终授太保,进太傅。陈家自清道光年间的刑部尚书陈若霖开始,世代簪缨,为福州之一大望族。因此,他们在螺洲的故居就特别豪华,其中最著名的有“五楼”。“五楼”依建筑时间依次是“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和“唏楼”。“赐书楼”原称“赐书轩”收藏清帝所赐的御书。据陈宝琛的第三弟陈叔毅《艺兰室文集》载:望坡公(即陈若霖)居敬堂的赐书轩

螺洲陈氏五楼及宗祠

螺洲陈氏五楼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后门埕(螺洲镇政府边),是陈宝琛(清代大儒,曾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太傅,是福州新式教育奠基者之一)贬官后回乡兴建的住所。五楼始建于清光绪间,民国初竣工,历时25年,包括沧趣楼、赐书楼、还读楼、北望楼、晞楼等建筑,规模宏大,有鱼池假山、庭院花园等,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建筑群中大部分建筑南偏西20度;其中赐书楼,前后两进,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二层楼房,均面阔七间,进深三柱带前后廊,内珍藏御赐陈若霖的书籍;其后为还读楼,二层楼房,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楼下架空,楼上为陈宝琛藏书之所;东侧为晞楼,单檐歇山顶二层楼房,穿斗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三面游廊。其南建

螺洲孔庙

螺洲孔庙,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吴厝村。是福建省乃至全国少有的非府非县治理的乡镇一级孔庙,也是福州地区目前仅存的两座孔庙之一。螺洲孔庙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吴厝村,始建于南宋,明成化十年(1482年)吴叔和重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隆庆二年(1568年)两重修,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并塑孔子像及颜渊、曾参、孔*、孟轲四像,清道光辛巳(1810年)由刑部尚书陈若霖再次倡修。螺洲孔庙占地面积1048平方米,孔庙的主建筑有大殿、天井、厢房、门楼、水池、棂星门等,占地面积1048平方米。大殿为土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7间,穿斗式加抬梁木结构,单檐歇山顶。殿内塑有孔子像。庙前的棂星门,由6根

螺洲天后宫

螺洲天后宫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江墘埕,始建于明中叶,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同治元年(1862年)两次修缮,占地585平方米。坐北朝南,前临乌龙江,由门楼、天井、大殿、后院等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木结构,双坡顶,两侧设封火墙。门楼为牌楼式木构架,门前保存有嘉庆年间陈若霖等人重修天后宫捐款碑;还有陈景亮镌刻天后宫历史沿革碑。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门楼为牌楼式木构架,门口保存有嘉庆年间陈若霖等人重修天后宫捐款碑;还有陈景亮镌刻天后宫历史沿革碑。仓山螺洲天后宫对联:湄岛漂洋早晚帆樯皆顺水;螺洲过海往来舟楫尽安澜。殿建湄洲援溺功高垂万古;宫先螺渚拯危恩渥颂千秋。潮汐接湄洲风马送迎江峡月;帆樯弥建水神灯下上庙

陈若霖故居

陈若霖故居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共四幢,现为江乾埕门牌2号、3号、4号、5号。2号原名“赐书轩”,为陈若霖放藏御书之所。土木结构,二层楼房,二楼已毁,一楼尚存。3号宅与2号宅相连,俗称三排间老屋(面阔三间),两边设风火墙。两宅合计面1027平方米。4号宅土木结构,二进,一进的正座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两边设风火墙,面积650平方米。5号宅土木结构,二进,一进正座的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两边设风火墙,面积660平方米。房前有宽广石铺埕地,前临河浦。2016年2月15日,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灵山寺

位于仓山螺洲杜园鳌山头,古代又名灵山院。据宋代梁克家《三山志·僧寺》记载,灵山院创建于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至今寺中还残存唐时的瓜形石础。从寺中现存的乾隆辛亥年和嘉庆乙亥年的两块捐钱碑得知,现存的灵山寺重建于乾隆56年(1791年),嘉庆20年(1815年)曾重修过。灵山寺依山建筑,坐北朝南,主体为大雄宝殿,前东侧为伽蓝殿,前西侧为祖师殿。大雄宝殿东厢是客厅,西厢为香积厨。后面山上为法堂,法堂西边有接待楼,左右僧舍,占地946平方米。

螺洲奎光阁

螺洲奎光阁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陈氏宗祠东侧,又名文昌阁。始建于明代中叶,原为螺洲陈氏族长为祝愿子弟们文运亨通、金榜题名而建的崇祀魁星神的场所,后改名“奎光阁”,作为陈氏家族子弟课读之所,是古代螺洲地区著名的四大书斋之一。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前后两进,由门墙、插屏门、前天井、前回廊、前殿、中天井、中回廊、月台、大殿、后院组成,四周围以封火山墙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前后均有游廊。中回廊后部,左右各有钟鼓楼式建筑。大殿游廊前为月台,游廊上并列三个“凤凰池”,大殿正中上有藻井。大殿原塑奎星神像,前殿两侧原立有“驹驴哥”、“神驹”造像,与清雍正进士陈芳楷传说有关;厅前有陈若霖墨书《创建三刘王

螺洲尚书第

螺洲尚书第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江墘埕3号,悬“尚书第”横匾,是陈若霖故居建筑群的一部分。该建筑原为陈若霖三子、九江知府陈景曾的住宅,与赐书轩(江墘埕2号)之间有小门相通,庭院中有活动戏台。由陈景曾的后裔出资修复。

閺冨懏鐖堕幖婊呭偍
返回电脑版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