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历史悠久,文蕴深厚。
这里商代属虎方,西周属淮夷,春秋初期属夷虎,战国时期属楚,秦代分属九江郡之寿春、曲阳,西汉属淮南国,魏晋属淮南郡,隋唐分属寿州、庐州、濠州,明清分属庐州、凤阳二府,民国时期,分属寿县、定远县、合肥县。
因地处江淮要冲,素有“淮右襟喉,江东屏蔽”之称,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历史上战事纷繁,楚、吴相争,兵战不已。
魏、吴交兵,战祸连年。
举世闻名的淝水之战在县境东北的洛涧拉开帷幕。
县境西北部曾为战国后期楚都寿春的畿辅之地,王侯墓葬多集于此。
县境中南部两汉时期设置的成德故城至今遗迹尚存。
大量的古墓葬、古遗迹和数量众多的出土文物,昭显出这方土地的深沉厚重,被史家称为“古代文化地下宝库”。
仅境内的离散古堆楚幽王墓一处,出土文物就多达4000余件,其中青铜器铸客大鼎、四兽平府鼎等,堪称国宝。
长丰人文荟萃,代不乏人。
仅被《辞海》、《中国近代史词典》辑录的长丰籍人物就有50人之多。
唐末式微,杨行密揭竿举事,称雄江淮,建立吴国,后葬于此,至今大冢岿然。
清末,“八国联军”侵犯天津,著名淮军将领聂士成身先士卒,浴血抗敌,直至壮烈殉国。
辛亥革命风起云涌,吴旸谷、倪映典、吴忠信、范鸿仙、龚镇洲成为一代先驱。
王庆云等组建淮上军,响应武昌首义,光复寿州城及皖北诸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崔筱斋在家乡传播革命火种,开展农民运动,成立合肥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合肥北乡支部。
蔡晓舟、李云鹤等发动吴山庙起义,打响合肥地区人民武装反抗反动军阀的第一枪。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如屏、曹云露在家乡杨庙组建中共安徽工委,成立皖北抗日游击支队,在皖北地区揭开抗日战争的序幕。
新四军淮西独立团在杨效椿等的指挥下,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
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生取义,功绩彪炳青史。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丰更是英模辈出,不可胜数。